追寻马兰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红色基因
为感受红色精神,接受红色教育,河北农业大学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3日参观了位于马兰村的《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和马兰纪念广场。
马兰村拥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喉舌和《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1939年3月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办报达十年之久。1944年,为配合当时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成为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在艰苦的条件下,报社的同志们不畏战争残酷,坚持办报发挥好舆论宣传作用,先后有7位报社的社长长眠于此,马兰村有19位村民为掩护报社的同志惨遭敌人舌害。
队员们来到位于村中部的《晋察冀日报》社旧址,进入展馆,队员们认真阅读展墙上一幅幅事迹介绍,感受着一张张图片带来的震撼,一件件展品呈现的历史回忆,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邓拓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报社的全体人员,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坚持游击办报,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和“三千字内著文”佳话,书写了在战火中出版铅印日报的传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队员们深受感动。
参观完旧址,队员们来到位于村东部的马兰纪念广场,广场上矗立着晋察冀日报社老报人集资修建的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上记录了1943年马兰19位乡亲誓死保护报社的壮举。阅读着墓碑上的碑文,队员们的心情非常沉重,正式先辈们英勇无畏的牺牲才有了我们沐浴在阳光下的幸福。
往事已矣,逝者如斯。尽管硝烟早已散去,这历史永远值得铭记!队员们表示将以史为鉴,继续努力,不懈奋斗,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