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 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与社会相互构建的理论模型: 人 X 情境 X环境
二、社会化的特点
1.社会化的必备条件
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础,社会则通过社会化培养他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传承发展。
人类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独有的语言决定。人的遗传素质,客观的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社会化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提供个体卷入社会与他人形成共享观念的条件。、
2.社会化的本质
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构想和构建。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化
社会意识:是一个社会关于自身存在的认识与信念,综合体,现在社会成员对于创造和使用各类器物社会制度之中,也体现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群体之间及不同社会之间所持有的观念和信念之中。
社会意识弥散在社会中,通过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大多数人的日常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并由这种途径提供的范式,影响个体价值取向的形成。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价值取向
广义的价值取向也被称作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与具体事件和情景关联的。是人们在特定对象之上进行的价值选择。
①个我取向
②社会取向
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起到了引导和定向的作用。
举例:金盛华等研究者采用中国人价值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八因素的整体模型,包括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就家庭本位,首发从中,金钱权利八个维度,在调查中个体的整体表现以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为优先取向的轻社会结构。投射中国文化特点的好人定位特点。
(二)社会价值取向的跨国/跨文化比较
2个重要研究:
①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比较研究。
②施瓦茨等人的价值观研究
研究结果。从两个大的维度,一对变化的开放性和保守性,二是自我提升与自我超越及与他人合作。7个小维度的价值观类型:和谐、嵌入性、等级、掌控、情感自助、智力自主、平等主义
四、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一种语言所蕴含的观念,思想与各种知识,会在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门社会语言,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五、社会化与个性化
这是一组想对概念。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和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性是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格尔庭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栗子:到的社会化,青少年和儿童,经历着高度一致的评价系统评判,和社会化环境。并建立起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经验。
背景历史:1.角色理论观点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同一性的核心,社会认可从来是人们自我价值的最重要来源。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和恐惧,直接成了人们追求被社会认同的心理动力。人们总体的社会化倾向是由大社会的基本倾向决定的。
2. 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进行自我价值判断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照系。符号互动论者,米德提出的概括化他人的观点。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已逐步将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抽象成了一般化他人的概念。这个一般化他人的概念就是个人所意识到的社会。那这个概念中所包含了社会各方面的期待要求与对待。他是外部社会内化成了个人对自己的,对个人的认知判断情感动机及实际行为发挥经常性影响的心理结构。
二、社会比较机制
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对于选择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
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的一个直接效应——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费斯延格、米德:由于青少年处于身体迅速长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以及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飞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需要更为强烈。
社会比较:费斯延格发现:人们的自我评价都是倾向于社会性的。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将这种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对,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栗子研究影响:1.米尔格莱姆和谢里夫“服从实验”、“规范实验”,结论:社会比较不仅有及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过社会比较过程所获得的规范概念,即便在人们独处时也会继续发挥影响。
2.社会比较问题的更进一步研究揭示。社会比较不只是为了了解自己的状况,也是为了解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别人而获得成就感与自我肯定感。
3.德雷尔的研究:结论:人们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社会比较的性质及其社会化后果的指向。比如人们的自我胜任感得到确立,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肯定感,那么他们的社会比较倾向就是积极导向的,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与选择。也存在较多的自发的自我努力。
三、社会学习机制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传统的强化倾向的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社会制约力量对于人们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认为个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的获得,依赖于个人接受社会外部强化的直接经验。如果外部社会对于人民的某种行为给予鼓励,国奖和占据人们就倾向于保持这些行为。
替代强化作用,外部社会的力量不仅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的情况下,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定向作用,而且作用于与人们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人。
班杜拉的研究里发现直接强化与替代性强化,对于人们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定向作用,而且人们的自我强化也开始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
四、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社会化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稳定的行为定向系统。
人们自我引导能力的形成,正是通过自我概念的发展而来。
人们的行为导向机制由外部社会力量引导和自我引导2方面构成。
1、保持内在一致性
2、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
3、决定人们的期望
什么是自我概念
Self 被译成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或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
Ego 指人的个性从本我分化出来,知道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是个人的行为超越简单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是弗洛伊德的概念体系中有关自我的主要内容。当ego不能同时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冲突的要求时,他会发起各种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除自我的压力。
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他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的概念整合到一起。
伯恩斯提出自我态度系统,沿袭了罗杰斯的理解。
奥尔波特提出同我以替代自我概念的提法。后来又将主体自我的内涵从从我概念中分离出来,认为所谓自我指的是主体自我。而其他以自身作为对象的各个方面称为统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的提出自我概念的三种功能。
1、保持内在一致性
依从问题和人们追求一致的心理倾向。和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的一致性行动。举例当学生认为自己声名不佳时或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
2、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
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都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是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很可能不同。举例 it.距离一个字认为能力一般,只该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于比较好的成绩结果可能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其心理反应可能是十分欣喜与满足的。
詹姆斯提出 有关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这个公式阐述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取决于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取决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的成功
3、决定人们的期望
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预期都高度取决于自己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引发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可以导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举例。差生的成绩落后是由于整个动力行为系统都出现角色偏长常的结果。在差生消极自我概念的基础上,他们的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和对待都偏离了学生的角色。在这种偏离的状况下,形成一个新的4项一致的系统,因而在系统内的一切都并没有不正常落后的成绩,正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结果。教师家长同学也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成绩,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望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决定了。也决定了他们不再更愿意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
自我概念的结构
詹姆斯 : 分析自我结构 主体自我——个人主体的纯粹经验。 客体自我——经验的内容
客体自我的结构:身体自我、物质~、社会~、精神~
罗杰斯:理想自我的概念
他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是诱发神经症的一个原因。
施耐德和坎贝尔:实用自我和原则自我的观点
自我是文化的产物,文化通过对自我形成结构功能等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其中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就很好的反映了自我概念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自我参照效应,self reference effect ,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自我的社会属性维度来解释自我: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
自我概念的发展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其社会化成就的重要构成部分。
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的存在某些关键期和转折期。自我概念的毕生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中年后再次回升,然后随年龄增长平缓下降。
文化的影响力也会渗透在自我发展的各个阶段。如美国的大学生更多会使用积极的个人特征来描述自我,个性表达,而中国的大学生则更多以中性、谦虚的口吻描述自己。
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婴儿时期产生自我意识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关于自身价值及受喜爱程度的基本反应模式(工作模型),早期形成的工作模型,甚至到成年时期,依旧会对个体内化他人评价及解读社会反馈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提高知觉别人能力的过程,也是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过程。
库利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looking glass process形成起来镜像自我looking glass safe.镜像自我就是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如,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是一面镜子,儿童通过他们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不仅影响着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儿童整个人的成长。
米德发展了库利的思想,提出了一般化他人的概念。米德认为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不是个别的人或独特的群体,而是将他们转换成了一个抽象的一般化他人,其自我概念是在设想的一般化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础上形成的。
自我概念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这能预测主观幸福感。即外显自我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预测内隐幸福感。
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经过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只有那些经过人们的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主选择并纳入自我概念的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的信念与相关的行为,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
自我在自我卷入中变化和发展。杰克和兰迪进行的实验。和 富兰克林效应类似,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会更喜欢。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会让别人感受到被认同和尊重,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同时他帮你时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他就会慢慢喜欢你。
个人的自我概念还与脑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大脑右额叶的某个部分有关。当这个部分发生病变时,人的自我概念和性格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
10/9 社心第三章100% 社会心理总进度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