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
1、1516年,托马斯•莫尔写成名著《乌托邦》。
2、莫尔和柏拉图不同,他有着来自文艺复兴时代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情弱者,厌恶寄生阶级。
3、所以,莫尔更像是一位近代意义上的慈善家,他的所思所想更容易赢得我们的理解。
4、乌托邦,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为里,会有奴隶。
5、在乌托邦这样的理想社会里,政府官员和宗教人士肩负着一项特殊的责任,那就是劝说绝症患者自杀。
6、莫尔有这样一句话:“既已不能履行人生的任何义务,拖累自己,烦扰别人,是早就应该死去而活过了期限的。”
二、简单回顾:我们这段时间的核心主题——政府的意义与边界。
(斯宾塞社会学的“自由放任”主义,是讨论核心主题的线索。说白了,斯宾塞认为“道法自然”、“同等自由”,政府不要推行义务教育,不要搞慈善,老弱病残就该去死。)
从7月10日开始,进入社会学的主题
——1839年,“社会学”一词正式出现在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由拉丁语中表示“社会”的“societas”和希腊语中表示“学说”的“logos”复合而成,这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确立。
——我们接触到的人物:拉马克、达尔文、柯鲁泡特金、斯宾塞、赫胥黎、老子、严复
——我们接触到的理论:进化论、演化论、互助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道法自然
——斯宾塞对社会进化的理解来自拉马克进化论。
(导读概述:从7月11日—7月30日,熊老师带领我们,畅谈了义务教育和慈善两个话题。让我们看到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破坏了“同等自由”,虽然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却激发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自下而上的围剿。由狄更斯的小说,谈了慈善,看到新时代的精英如何应对旧时代的道德。)
7月11日,斯宾塞认为,政府办教育是越权行为,而且费力不讨好。
7月12日,开始讨论自上而下的精英社会。
——王尔德《自深深处》一个观点:恶莫大于浮浅。在精英传统里,铺张浪费并不算罪过,勤俭节约也绝非美德。
7月13日,继续谈精英话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的一个观点:“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正义,强者对于这些无所顾虑。”
——精英,居高临下地塑造出全社会的审美基调。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在时尚领域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自上而下的流变。
7月14日,斯宾塞《社会静力学》里边的一个核心观点:同等自由法。
——它是一项抽象的规则,涵义是:“每个人都有做一切他愿做的事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他人的同等自由。”
7月17日,精英文化开始衰落。
——不仅斯宾塞,而且和他同时代的知识精英里边,有太多人都在激烈反对普及教育,认为普及教育非但害国害民,还伤害了自己。
——1881年,实施《初等教育法案》,义务教育在全国推行。
——1935年,北岩勋爵创办《每日邮报》。《每日邮报》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份大众报纸,——专门针对在普及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读者。它的走红标志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和精英文化的衰落。
7月18日,精英文化进一步衰落。
——拉丁腔的典雅英语走向没落,“新闻”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北岩勋爵:“我办《每日邮报》并不是想教育大众,而是想迎合大众口味,赚这个大市场里边的钱。我是个商人,我是要赚钱的。”
7月19日,传统精英对崛起中的大众文化,表达愤怒和恐惧。
——普及教育的最大成效,反而使传统的知识精英变成了边缘人。
——作家霍尔布鲁克•杰克逊(Holbrook Jackson, 1874-1948)的一个观点:女人天生喜欢图形化的理解,男人天生追求抽象的思辨,所以越来越多的报刊插图会毁掉男人头脑中的性别特征。
7月20日,精英们继续表达愤怒。
——尼采,是普及教育最坚决的反对者,他在徒劳地缅怀那个终将随风而逝的贵族社会。
——尼采的观点: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书籍要少,文盲要多。
7月21日,精英们开始反击。
——很多现代派文学之所以晦涩难懂,是因为面对大众文化的崛起,一些作家固守传统知识精英的立场,刻意和大众读者拉开距离。
——《标准》杂志(面向精英)的发行量在最好的时候也只有可怜兮兮的800份。
7月24日,开始讨论“慈善”这个话题。
——精英:在斯宾塞看来,政府的慈善政策不只是低效的,甚至会败坏道德。
——穷人的幻想:1843年的圣诞节前夕,也就是斯宾塞23岁那年,狄更斯发表了这部《圣诞欢歌》。这也许是一部历史上最有慈善影响力的小说,
7月25日,由《圣诞欢歌》,引出一个观点: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任何客观标准都不成立。
7月26日,继续谈《圣诞欢歌》,分析守财奴的生活意义和穷人的生育策略。
——观点:用数量赌质量,这是穷人的最佳生育策略。
7月27日,继续谈《圣诞欢歌》,其政治意义高于文学价值,是穷人的心灵鸡汤。
——观点:狄更斯小说里的价值观往往体现着时代的错置,狄更斯喜欢用熟人社会的道德来绑架工业社会里的成功人士。
15、7月28日,谈到狄更斯的第二篇圣诞小说《古教堂的钟声》,用荷加斯的两幅版画来做参照。
——观点:底层民众到底是淳朴的还是堕落的,该得到帮助还是该被隔离,这曾是工业时代的严峻议题。
16、7月29日,谈《圣诞欢歌》里边的募捐情节,再次提到斯宾塞的“同等自由法”。
—— 观点:把人当人来用,比起把人当做牛马或机器来用更划算、更经济,所以剥削和压迫即便仅仅在经济意义上也是不可取的。
——回应7月25日谈《圣诞欢歌》时,提到的观点,价值是主观的,信仰背后有商品属性。
7月30日,从《圣诞欢歌》继续发散思维,谈到博弈论里的纳什均衡。
——观点:竞争越激烈,打法越相似。
——思考一个问题:政府到底有没有振兴经济的义务?
(导读概述:7月31日-8月12日,济贫法与优生学,回到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静力学》,狄更斯还会友情出场,还有达尔文和他的亲友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会带着他的《残篇》来给斯宾塞站脚助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隐隐浮出。)
7月31日, 斯宾塞的一个更加令人发指的观点:政府的慈善政策不仅是低效的,甚至会败坏道德。
——在小社会时代,自发的互助行为成为穷人的依托。而当慈善成为政府法令,慈善精神反而被败坏了。在斯宾塞看来,国家救济制度正在把全社会推向冷漠。
8月1日,斯宾塞认为“战争才是最大的慈善”。
——《赫拉克利特残篇》、《周易》,支持斯宾塞的观点。
8月2日,经济学名家大卫•李嘉图认为,救济贫民会加剧两大社会弊害,一是人口过剩,二是劳动阶级不能获得足够的工资。
——只要不去救济穷人,“自然选择”自然就会优化人种。
8月3日,强化“人口素质”,最顺应自然之道的方式是:废除婚姻制度。
——但,婚姻制度没法废除,因为本质上说,婚姻是一种财产制度。
8月4日,1869年,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一篇署名“H”的文章,题为《达尔文主义与国民生活》论述了人种既可以,也应当被优化,后者的发表标志着优生学的诞生。
——1883年,高尔顿《人类的才能及发展》问世,一门新学科——优生学——横空出世。
8月5日,高尔顿《遗传的天才》,这本书里最核心的观点:遗传禀赋的意义远高于后天教养,所以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优生重于教育。
8月7日,柏拉图《理想国》的观点:疾病往往是放纵造成的,所以不值得同情。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已经告诉我们,消灭这样的人无论对当事者自己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而且为能够充分享受的年青一代腾出了地方。”
8月8日, 看病是政治问题。
——在苏格拉底看来,所谓腹胀、痢疾这些疾病都不是好人会得的,换言之,一个人只要不游手好闲,不好吃懒睡,就一辈子不会得这些病。
8月9日,《理想国》的医疗话题,医神阿斯科勒比斯遭雷劈。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正义”意味着最合适的限度或比例。相应地,人生也有恰当的限度,过度治疗和过度保养就是不正义的,理应受到道德谴责。
8月10日,《理想国》的医疗话题,医生只该医治健康的人。
——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对于那些先天病弱又无节制的人,他们则认为这种人活着于己于人都无用处,他们的医道不是为这班人服务的。”
8月11日,讨论对死亡的态度,两种典型榜样:道家的豁达和斯多葛主义的坚忍。
——白话解读就是:想开点,该死就死,该忍就忍。
8月12日,《乌托邦》,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乌托邦。
——在乌托邦这样的理想社会里,政府官员和宗教人士肩负一项特殊的义务,那就是劝说绝症患者自杀。
——病人自杀竟然还要得到许可?
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公权力越界的表现,但托马斯•莫尔并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
——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公权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真的有什么一定之规吗?此时此地的天经地义,会不会就是彼时彼地的离经叛道呢?更深一层的问题是:越是那些头顶道德光环的社会蓝图,政府越是大包大揽型的,而越是那些道德无涉,甚至不道德的社会蓝图,政府越是无为而治型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谁会最后胜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