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One Step)正式开源了,作为 2016 年锤子科技给智能手机行业献上的一个创新性的礼物,这是四年来锤子科技给无私奉献的开源世界的一些回馈。而据同事们说,另一个创新型功能大爆炸(Big Bang)也正在开源的筹备中。
而发布会上的另一份承诺也在早些时间落地。12 月 8 日,总计约为 290 万的捐款已经到账 OpenBSD 基金会和 OpenSSL。
在以上两件事顺利完成后,锤子科技上海发布会才算在我们心里真正落地。而如今想起两个月前那场充满刺激、疲惫、紧张和兴奋混杂的发布会,作为一名锤子科技的员工,依然有很多话想说。
发布会前,痛苦与期盼
2016 年 10 月 15 日,距离发布会还有三天,老罗带着一群同事先行赶往上海。在上海某家酒店的包房里,他们把携带的苹果电脑等装备整齐摆好,接下来的三天里,他们将协助老罗完成三天后发布会演讲的所有准备工作。
从演讲逻辑、素材的准备再到每一个文案措辞的修改。设计师、文案、创意同事一次次围在老罗身边沟通和讨论。当有人累了以后,就到旁边的沙发上睡一觉,等待下一个人前来。到最后一天的时候,部分同事在酒店里穿上睡衣就直接开始工作。
而与此同时其他部门的同事也在各自岗位上忙碌。行政部的同事在忙碌地布置现场;硬件部门的同事驻扎在工厂守着新品手机从产线上一批批出厂;云平台的工程师还在加班加点地应对发布会官网页面的需求。
那几天晚上凌晨下班回家后刷微博,都能看到一些同事在凌晨发微博纪念。当然,偶尔也能看见同事跑到挂有老罗头像的飞镖盘前泄愤式地飞上几镖,然后长舒一口气回到工位继续工作。甚至有同事在下班时在微博上看到一些对我们不友好的海报以后,愤而决定留下来再工作半个小时。
倒计时的海报还在每天早上 10 点准点往外发布,一个个悬念的设置都在等待发布会上的揭晓。
但是一场趋近于完美的发布会的背后,有太多小故事。
2016 年 10 月 18 日凌晨 2 点,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一名场馆人员和我站在舞台旁边的角落里闲聊,他有声有色地向我这个外来者讲述这个场馆曾经上演过的大型活动,对于一个在这个场馆经历了无数次顶级明星演唱会的他来说,听说这里十几个小时后即将举办一场手机发布会,他不时向我投来怀疑的目光。
“这是啥手机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看?”见惯了大世面的场馆人员也开始好奇起来。
而此时老罗和身边的同事正在场馆内最后一次查看舞台场地,十五个小时后,老罗就要在这块场地上面对超过 1 万人的现场观众发布今年的新品手机。
老罗让同事把已经完成的 Keynote 投射在大屏幕上,一页页地校对。从舞台左右的灯光亮度到聚光灯投射的位置,再到 Keynote 页面上每一幅图片的明暗、色彩饱和度、对比度等等,老罗一一都要亲自翻看一遍。
“调亮一点……亮一点……好!麻烦灯光师记住这个亮度,明天就按照这个亮度调节。”“这是谁修的图,真好。”伴随着老罗的要求和不时的表扬,这支团队在疲惫不堪的状态下完成了凌晨的校对。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一则关于乔布斯的报道,报道里谈到乔布斯在举办苹果发布会前,乔布斯都会带着工作人员一页页地检查 Keynote 页面。从舞台布景到灯光,乔布斯都得事无巨细地亲自检查一遍。
不太了解我们这个公司风格的人,可能会惊讶于在这一点上老罗也要模仿乔布斯,但是就我们日常工作的情况来看,了解我们的人就会知道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模仿某个人,我们只是在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儿,而我们平时完成的事儿的细腻程度,被外界用“完美主义”这个词语来描述。如果是这种逻辑,我更喜欢自己曾经写过的一句话:完美主义者的共性,就是还原美好事物原本的样子。
完美主义者的共性,就是还原美好事物原本的样子
草威曾经在微博上说:在微信里浏览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一句话里含有中英文混排的时候,只有少部分人会在中英文之间插入空格,仔细一看这些格外注意细节的少部分人,几乎都是我们公司的人。
对于这一点毫不夸张,不管是日常的工作表格还是文字录入,只要涉及到文字混排时,同事们都会格外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我刚来公司的时候对于这一点只是讶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同事们感染了这样的工作习惯后,就觉得这样做就是理所应当。而且当有新同事到来时,我们总是很享受他们第一次的感叹:“不知道该怎么说,不过这的确是我呆过的最与众不同的公司。很讲究,很有意思。”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准确更好看的信息排版既是对喜爱我们产品的用户的一种服务,也是对每一个中文汉字、英语单词以及众多标点符号的尊重。
锤子科技为什么从来不会在官方文案里使用一些网络用语?虽然我未曾和同事们仔细讨论这个话题,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网络用语的使用方法都是不符合语言的正确使用规范,固然这些网络用语看起来可能很好玩儿,讨一部分人的喜欢,但是我们有能力将原本就足够有个性的汉字组合出更多独特且有传播力的语句,为什么要选择用一些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用语?
虽然每次在创作的过程中痛苦不堪,但是大家仍然会一次次去折磨自己的大脑,直到大部分人都觉得满意为止。还记得有一次内部头脑风暴,大家为某款新产品写下了半个小黑板的 Slogan 飞机稿,然后所有人扫视了一遍拟定的 Slogan,纷纷陷入了沉默。直到一同事打破僵局感叹:哎,这些要是放在其他公司,应该都能过吧。
想想这些年锤子科技给外界提供的广告语:温润如玉的白色 Smartisan T1、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坚果手机、以傲慢与偏执回敬傲慢与偏见的 Smartisan T2 以及锤子科技的一小步,智能手机进化的一大步。众多精炼了又精练的词句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脑力激荡。
有时候出去和朋友吃饭,一些关心锤子科技的朋友就会询问锤子科技是如何保持创造力的?
“痛苦且愉悦地保持创造力。”我一边吃饭一边回答。
疲惫不堪地上场,然后疲惫不堪地接受称赞
重新定义七点半,老罗在发布会当晚又迟到了十几分钟。已经非常疲惫的同事看着更加疲惫的老罗走上台,他要代表锤子科技完成今年最重要的一次演讲。
锤友聚会、顶级硬件、讯飞语音、大爆炸(Big Bang)、一步(One Step)三大爆炸性功能老罗依次在舞台上呈现,在观众的一次次欢呼中,我们心里都清楚这一次产品得到了认可。
发布会结束后的凌晨十二点半,我走出了梅赛德斯奔驰文章中心,手里提着电脑的我在上海的夜风中突然感到很伤感,没忍住发了一条纪念微博:发布会结束了,却有点伤感。大家太累了,大家都太辛苦了。老罗讲到后面声音明显沙哑,太累了。
凌晨一点半,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和一些认识的锤友聚会,问及他们的感受,大部分人都非常认可这一代产品,然后着急地把我们手上仅有的几台工程机借过去互相把玩。
与锤友们的兴奋不同,发布会后我问了几个现场忙碌的同事的感受,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现场太紧张了,基本上没有听到老罗在讲什么。回北京后找了个周末重新看了全程视频才知道老罗讲了什么。
但仍然有质疑:外观上太像 iPhone,是不是妥协了?
从发布会现场回来后,老罗去京东做了一次直播,用一种比较诙谐的方式回应了这种看法。
Smartisan M1 的出生就不具有可比性,它是 M 系列的第一款,它的诞生就是为了追求性能上的极大突破,所以在硬件配置上采用了当下最顶尖的配置,至于外观像 iPhone 这件事儿,的确是一个设计驱动企业不值得骄傲的事情。
有时候我看到外界言论时也非常鸡血地想了想:作为新系列的第一款产品就被视为妥协,那只好想想 M2 不妥协会变成什么样子。
不过有时候想想,正如外界误解“锤子科技都是靠卖情怀”走到今天一样,锤子 M1 被视为一种妥协的产物,可能又是一种新的误解罢了。
不可计量的非商业上的帮助:遍布全球的锤友们
如果从商业思维的角度来看,一群人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一家远在北京的创业公司自发地在自己的城市举办活动,并且没有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回报。商业上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只有一种:粉丝。
这次锤子 M1 发布会,我们在全球 180 多座城市看到了这样的群体。可能是东半球最大规模直播发布会线下会场的深圳同时举办了三场,其中一场达到 700 人规模;北京一共有六场线下聚会,甚至是远在大西南的重庆也有四场线下聚会。更有远在美国纽约、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丹麦等线下聚会。
从他们上传到网络上的信息,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做事儿追求完美,喜欢和热爱美好的事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儿,天生骄傲的理念只是他们生活中的缩影之一。
我们在内部不会称呼这群人为粉丝,而是叫做锤友:一群喜欢锤子科技的朋友。用之前媒体报道 Openssl 的描述来说,他们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隐形战友,彼此之间相互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用老罗的话来说:气质摆在那儿。
即使没有锤子科技,他们也一直在努力还原这个世界美好事物原本的样子。
如果这次没有成功,那就拿起一个更大的锤子
在外界看来,这家公司在某些时候看起来挺不符合商业逻辑,锤子科技总是能获得超过这个公司量级的数倍关注度,但是却没能在产品上大卖。但作为内部人来看,觉得这家公司的内部环境大多数时候都还是挺正常的,在公司日常的工作环境里,大家的交流也非常平等,有了新的想法可以快速拉上几个同事在会议室里头脑风暴一番。
甚至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偶尔就能看到某个同事或者领导凌晨三四点在微信群里发出一些关于活动的新想法。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很难不被这样的行为打动。
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员工,尤其是锤子科技的员工也有心酸的时候,罗老师由于演讲能力出众,在整个江湖上被戏称“相声演员”,这样的名声传播到毫不知情的三四线小城的人群里,比如我父母那里,他们就会询问一些让我非常尴尬的问题。但是经过这次发布会,大爆炸(Big Bang)和一步(One Step)的理念,都和罗老师息息相关。
历史变革的快速,谁也无法知道下一个彩蛋会砸在谁的头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才最难忘,而这正是在一家充满争议的科技公司工作的乐趣。人一生面临的选择太多,如果能够近距离观察并且参与到一家雄心壮志的公司的成长,也算是为数不多可以留下深刻记忆的经历。
而目前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做好眼前的工作,兢兢业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至于是否会成功以及何时成功?或许就如同老罗在发布会上说的那句话一样:如果这次没有成功,那就拿起一个更大的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