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商业潜力?多脉络并驾齐驱的作品是否容易被市场接收?
判断这个小说是否能够走到成为纸质书出版,然后进入广大图书市场很重要的因素,而且也是我们判断这个小说好不好的因素有四点:
1、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2、故事做的好不好;(一篇好故事的核心就是有趣和启发:感官上的新奇、有趣、有吸引力+审美和文学意义、心灵有趣、教人向善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生活的启发,是读者思考出来的内在的启示。)
故事的启发性有两种:
好故事,深层次地是探寻人存在的原因,人到底应该怎样去生存,生存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创造人物和环境,去建立一个新世界里的新故事(考验作家人文内涵、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把握力)。
情节的两条线,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故事的方式:外在情节,即戏剧性情节,是连贯的,有序列的、有因果的,是一部好小说最表层的外衣,符合一般读者的线性逻辑思维,举例《平凡的世界》;内在情节,追求有意义,掐掉了因果联系,给予了因果无数的可能性,让一切都笼罩在神秘和未知之中,举例《百年孤独》。
传统的完整的外部情节安排有几个要素?
【1-4是前面情节设置的起承转合。起起落落的情节曲线,展现的是价值观。1、开场;(交代故事发生所有背景:时间、地点、情节性前提、主人公、相关比较重要的人物、环境)2、复杂化;(打破开头的平衡状态,矛盾出现,主人公有一种强大的愿望,遇到一个不小的挫折或者磨难,矛盾激化,促使故事持续发展,情节逐步上升)3、高潮;(矛盾不断激化,磨难不断加剧,会决定故事的后续。也可以是人物表面非常平静之下暗含的波涛汹涌,这要求揣摩人物心理要非常到位)4、逆转;(矛盾似乎得到缓解,情节下降,缓慢的滑坡,消退弱化)5、结尾。(矛盾解决的部分,要么悲剧,主人公没能战胜困难;要么喜剧,主人公最终战胜磨难,得到了他想要达到的。价值判断,直接显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内部情节(非戏剧性情节):
才是至关重要的,是优秀的作家区别于写手的所在。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怀疑或者质疑世界,让读者重新去看待这个世界,去认识世界的本质,去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进入了人的内心深处,让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诗意的栖居。
内部情节包括:
叙述时间;(决定情节的基本走向,举例卡夫卡的《城堡》。非线性时间,与我们现实生活的时间并不一致,比如因果联系变成了纯粹的偶然性,现实时间秉承了心理时间,情节连贯变成了情节破碎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情节构造方式。)
叙述速度;(决定叙述的方式,举例《白鹿原》。节奏感,不是参照外在时间把握速度,是通过心理速度快慢设置的。几种速度:1.固守的结构:从正常速度、加速度、快速度、慢速度到减速度来回循环。2.还会有“空白”的时间,时间完全静止,这种静止制造了紧张感,也是加速度的一种。3.来自于语言本身。叙事语言本身就是有节奏的,它能制造出速度。)
叙述空间;(决定情节的外在场景。举例《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小说的固有特点是空间描写,用丰富的场面和细节,增强故事真实感和逼真感,外部情节即属于此种;内部情节排斥这种外在空间的描绘方式,会从身外的场景,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侧重于挖掘人的心理和无意识,举例《达洛维夫人》的叙述空间聚焦在人物内心空间里。)
叙述者方式。(情节展开的依据。叙述方式分两种:可靠的叙述+不可靠的叙述。外部情节采用可靠的叙述,里面讲的故事是一个很可靠的人讲的,通常会有确定的主题。不可靠的叙述没有确定的主题,有几种情况:1、叙述者本身不可靠;举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阿来《尘埃落地》、鲁迅《狂人日记》2、叙述者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个叙述者;举例纳博科夫《洛丽塔》3、对叙述者的不断否定。举例博尔赫斯《沙之书》)
好的长篇小说的形成:在情节之外,多去思考人的丰富性、真理的不可把握性、生活的可能性等等哲学命题,把它们和情节缝合。
人物和情节的比重如何权衡?
3、结构圆不圆;(甭管多少脉络故事要讲圆,起点是结构要在)
4、语言怎么样,用没用一种非常适合自己故事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故事。(语言是打开故事的第一步,也是进入故事的第一步,千万不要模仿,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写小说有了大纲,但是还是会跑偏,人设会不小心崩塌,这个怎么解决?
在写之前定好大纲,让小说立起来,大纲必然要出的,最好写出关键人物和各个场景要发生的事。(即人物、相关的场景和情节罗列出来)
1、先做简短的大纲;
2、再做人设;
3、再做复杂的大纲,写着写着就出大纲了。
当事件的情节或者是逻辑线出现了问题,人设不可能这样选择,他这人的性格他不可能这样选择做事,事件却这样发展了。
方式1、废除大纲;
方式2、再多出一条线来说这件事情,人还是选择这个,但是他没有如愿,他又慢慢退回到事件发展的道路上,这样会旁逸斜出,慢慢再回来。这样还反而多了好多戏剧性。
三、主线和支线怎么设定才能不会产生冲突,写了剧情梗概还有章节梗概,但每次都会比章节梗概快一些或者慢些怎么破?
人物的塑造,要比情节的推进要重要很多,人物是一个最基础的东、西。没有必要这么严谨,就是你自己的人物如果你已经塑造很饱满了,他自己都开始给他自己的命运编故事,他有的时候就会推翻你之前的设想,这很正常,如果达到这个层面反而是件好事。
那么怎么样来塑造我们想要的人物呢?有什么基本的技法?
都有哪些人物,确定好主要人物、配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将人物性格、情绪、具体动作、话语、神情等细节展现出来,形成一幅画面;
2、明确人物在小说里的作用;(人物可以分为角色和行动元。角色指的人物性格,人物日常生活中的举止和行为。行动元指的人物欲望,促使人物进行选择时的力量。不同的人物作用直接决定了一篇小说的叙述进展和行文风格。)
塑造人物的三个原则:
1、将笔下的人物当成恋人,要求对人物要感同身受;
2、把笔下的人物当成对手,要了解人物弱点;
3、把笔下的人物当成孩子,要求人物自由发展、不受约束。
四、寻找创作方向时,可以从哪里入手开始写小说?
1、找到个人兴趣点和所要写的作品类型;
2、写你了解的事物,书写自身经验;(捕捉、整理和运用熟悉的素材是最强有力的。)
小说涉及到不熟悉的素材时,应该怎么办?(1、寻找专业机构和相关人士的帮助;2、亲自去体验,实地考察,参与到某项行动;3、查找资料、查阅相关书籍。)
3、扩大阅读范围,多读文学经典、心理学和哲思类,以作家的视角精读,分析揣摩每一个句子。(比如同一个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遍,再对比大师的,寻找其中差距。深入了解该小说类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并朝这个方向进行训练,学习作者构建小说的各种方式。)
4、去写吧,现在就写。建立写作日程表,定期持续地规律写作、规律作息。起码要养成每天思考、构思自己故事的习惯,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听世界名著,保持思维活跃和文字感觉。写得痛苦时用阅读或看电影来放松,或者用日记、书评、影评来调剂。随时随地记录灵感。
那么在书写自身经验有哪些好方法呢?
1、扬长避短,避开不了解的环节,先运用好熟悉的经验再去考虑突破;
2、为素材加上熟悉的背景设定,避免常识性错误,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思想行为更有信息量和说服力;(比如地点,会涉及到环境、气候、风土人情、当地居民等描写;再比如人设,曾经做过的经验注入到主人公身上。)
3、挖掘你的背景与经验,从中找到故事的点子。
如何将素材巧妙地运用到你的小说中?
不能直接使用,改造后的素材包含以下至少一个特质:
1、使素材从侧面突出人物的性格;
2、推动剧情发展,日常性和戏剧性永远同在,不能过于戏剧化,要有日常生活的真实感;
3、选取具有冲突的素材,为剧情增加张力;(两个素材来源:个人经历型素材+信息收集型素材)
4、把富有美感的细节作为素材;(日常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5、让素材符合现实逻辑;(剧情不出现明显的漏洞,规避或者改变条件也要让其变得合理。逻辑是否严谨考验作者的态度和基本功。)
6、为素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现有简单素材的基础上,塑造独特形象,创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复杂故事。)
五、卡文了,怎么办?
方法1、人物自由独白,让人物自己去思考接下来的命运(空白文档上自言自语,写下人物心灵独白;或者录音播放过程中梳理思路;与了解你作品的朋友展开讨论)
方式2、朗读,重新建立与人物的亲密感;从头到尾看一遍已经写好的,边看边改;坚持写完第一稿,写完再说。
获得写作灵感的七种方法:
1、妙手偶得;
2、生活积累;
3、信息吸纳;
4、梦境激发;
5、知识积累;
6、自我情感投射;
7、丰富的兴趣爱好。
六、如何培养写作者的视角?怎样才能具备写作者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呢?
首先留心:
1、观察路人;(学习名家如何观察路人,举例张爱玲《金锁记》)
2、观察熟悉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五官外貌、习惯动作、语言、性格、内心世界或者把好几个人拼成一个人)
3、留心场景,细致地构建具体的画面感,有助于建立现实感;(场景包括:自然环境、街景或者某个空间内的陈设)
4、偷听周围人的谈话,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方法,很多大作家都这么干;
5、拍照练习。比如拍场景对着照片进行写作训练;抓拍有意思的路人,可以反映出某一类人群的喜好。
6、学会观察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试着转化成文字。
其次,深层次地思考和分析,即投入精力关注社会事件。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和背后的价值观。(灵魂)
1、学会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比如把冲突的观点和社会现实注入小说中。)
2、留意社会新闻折射出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3、留意各种文化现象,关注其中的各种冲突,以及人们更深层的文化心理;(比如关注现代都市人的精神世界,在消费时代里,人们的物欲无限膨胀, 心灵空间却无限缩小。文化现象:佛系青年、草根短视频、尬文化、宫斗婆妈剧等。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冲突等)
最后,重视现实生活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写作者的视角。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可以有夸张、离奇、充满日常生活不具备的种种因素,但本质依旧是反映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真相,要符合现实逻辑。
七、如何写出第一章,拥有一个精彩的开篇,有哪些方法可以参考?
开头很关键,决定了读者是否买单,开篇的好方法:
1、强烈的情感流露;(比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第一句)
2、变换时间;(回到过去,比如张爱玲的《十八春》;看向未来,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3、具有哲思意味的结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狄更斯的《双城记》)
4、简单陈述一个惊人的事实;(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
5、描述主人公的特征。(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写出劲爆的第一章,要抓住读者的心,在第一章中要展现:
1、至少有一个主角登场,让读者了解他的基本特点与信息;
2、交代故事的环境和背景;
3、奠定小说的基本风格。
八、写好第一章后,如何推进接下来的剧情?
1、确定小说的叙述方式;(正叙、倒叙、插叙?)
2、在大纲的基础上,设置有冲突的剧情、推动剧情、添加故事细节。(对话:1、言之有物;2、展现人物性格;3、有趣;4、精简。小说场景转化,需要段落之间的衔接,即过渡段。我们要让主人公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跟陌生人接触。插叙段落,要加入生动的细节,可以增加心理活动的描写。)
九、如何设置悬念?
规律:巧妙利用记忆和智慧的关系
1、依靠巨大的或者戏剧性的事件;
2、做好最开始的铺垫的内容,也就是带给读者的记忆,让读者有事先的准备。
那么如何做好悬念的交代工作?
以微型小说为例,有四个方面: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实际场景或带有隐喻性的场景,举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始部分就奠定了“混乱”的隐喻情境。)
2、交代人物关系的图谱;(让场景变得人性化,举例《呼啸山庄》开头)
3、交代时间发展的线索;(小说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古代还是现代?叙述时间与现实时间一致还是相反,顺序还是倒叙?叙述速度相比现实时间是加快的还是收慢的?举例《百年孤独》首句)
4、交代欲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冲突。(得有一些阻碍欲望实现的事情)
这四个方面形成小说的冲突,完成记忆交代部分。
记忆交代完成后,怎样智慧地处理这些记忆,有哪些办法来制造冲突?
1、拖延叙述,不直接交代结果、不断拖延结局。它有一条强烈的因果线索,延长答案给出的时间,不断激起读者兴趣;
(有三种办法:1、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的关注点。比如每章结尾留下一些小尾巴,举例《红楼梦》第一回;2、延迟情节。表面上让故事停止,中途停下来讲另外一件事情,举例《红楼梦》秦可卿病重、王熙凤设相思局;3、不再是现实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有因果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偶然性的时间,甚至偶然中断所有的叙事。举例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
2、在人物、语言、场景、情节等方面不停再现,保证整个故事在不断向前,是在变化基础上的再现。(一个人物会有与他相对应的另外一个人物再现,性格形似,但命运不同,举例《红楼梦》黛玉和晴雯、宝钗与袭人、贾宝玉与甄宝玉;重复的话语或意象在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中出现,制造更大的情感冲突,举例《我不是药神》“吃个橘子吧”;情节在前进中会有再现,举例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不断念叨。)
3、提前叙述。对未来事情进行暗示,把故事发展过程中任意一个后面的内容写在最前面。举例《西游记》“这一回,也是唐僧命不该死。”
4、保留信息,限制人物视角。不能把所有信息都讲完,不要让所有人物都知道实情。举例《红楼梦》黛玉病重、宝玉结婚。
5、多声部叙述。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存在,互相争论。举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人物内心深处的自我纠结。
2、3、4、5是一种永远未完成的逻辑上混乱的悬念,更像生活本身,结尾依然在伴随悬念。
……
最后想说这个课程对我最大的好处就是长见识、开眼界了,因为有些东西以前不知道。终于明白为什么连版权作者都在报名学习,因为此课程对于有基础的写作者来说更是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老师讲的有些概念性、理论化的东西并没有完全消化,比如开始就提到的博物学,需要查资料去了解,并不是百分百理解,需要反复看、慢慢咀嚼、深思并挖掘内在联系,然后从理解了到去做这个层面之间还会有很大的差距。
本篇是这个写作课前面的内容我自认为的重点的笔记摘录,目的是对照着检查自己的小说缺陷并改进,只记录对我最有启发的部分,不记录无关紧要的,细节不在此罗列。感兴趣、喜欢写作的简友可以报课程学习一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共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