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门课程就是在说可视化思考工具,包括外部工具和内部工具。内部工具指我们大脑(思维),是最强大的可视化工具。外部工具包括纸笔、APP、软件等,外部工具可以扩展我们大脑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它的负担。使用这些工具最终是锻炼我们的思维。
第一节课:6个萃取定理 。可以更好的指导可视化工具的操作。
1.Mindmap×InfoGraphic+…-…≈ Mindgraphic
可视化思考工具有很多种,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工具,比如信息图、思维导图、方格笔记本、一页纸企划书、等等。最重要的是使用工具把脑子里混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纸上、电脑上,用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使之清晰化、结构化。(Mindgraphic:Mindmap里面的mind和 InfoGraphic里面的graphic)
在萃取定理1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选择合适的工具、形式来完成表达可视化思考。
2.想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捋出来
通过思考将大脑里面的想法用关键字提取并写出来,这是一级处理,使用了我们的左脑。当我们把写的东西用线条、色彩、图形梳理思路并形成一个新的结构时,这调动了我们的右脑,属于二级处理。最后我们还要充分调动左右脑,将文字和图像交叉展示,把信息捋出来,这是最高级的处理。经过这几个过程,我们能把脑子里面混沌的、短暂的想法、变得可视化,印象深刻,也更能理解信息,还可以释放大脑资源。
3.输入、处理、输出 input process output
知识萃取过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对应课程的摄取 、梳理、呈现) 。新手同时进行三步困难,需要拆解,熟练后可在相同时间内输出一张图。这三步不是完全割裂的,只不过每次操作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输入:侧重从海量信息提取、深挖、梳理。
处理:侧重对知识进行重构,并呈现自己的想法。
输出:侧重最后的作品。可以用来复盘知识、与人交流。
4.橄榄型结构
输入、处理、输出可以联想成橄榄型的结构。即输入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减法,筛选、精炼信息、整理框架。处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形成新的框架结构,这时候信息量是很庞大的。而输出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信息浓缩,比如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又是一个精炼的状态。所以知识萃取是一个中间粗,两头细的结构。
5.容器大小决定思维广度
我们在大脑中萃取知识后需要在容器中呈现,这个容器是大脑思考可扩展的空间。
6.思考+工具=达成
要用好工具,要以萃取定理深刻理解为基础,再去运用。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刻意去练习。
作业目的:
输入之前,要观察。观察决定思考过程、注意力。观察中的精炼能力是可视化思考的重中之重。
后续:
之前纯粹地看那几个定理,觉得很散,不知在讲什么。老师在第二节课把第一节课的萃取定理用一张图表示出来了,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整理下6个萃取定理,结合这张图,又有一些新的理解。
可视化思考就是一个将想法用工具表达成可视的一幅图,其中大脑(mind)这个工具是隐形的,所以我们要使用纸笔、app等工具使大脑的想法显现(graph)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