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在情绪沟通的课上提出,双方的交流中应多说“我需要”而避免“你应该”。
例如女生往往希望陪伴,男性常囿于工作,于是矛盾不断积累,双方如果以“你应该”的方式交流,便基本是情绪化、标签化相互抱怨的场面:一个不够体贴,另一个不懂理解。而如果是“我需要”,就会多陈述事实,叙述自己的需求,对方将更容易感同身受,注意力也会集中在解决问题。
这个沟通方式的根本是让对方掌握选择权,交互能够开放且顺畅。
这周女儿加入了考研调剂大军,初试分数不低,很快收到了复试通知,还没来得及多高兴,焦虑就来了,填报的两个学校在同一天复试。
如果按往年到学校面试,这样的情况必须放弃一个学校,好在今年网络复试,不仅避免了奔波于不同地方的学校,这样的撞车局面似乎还能有解决的希望。
共同梳理了解决方案,决定还是需要咨询老师,她便开始编辑消息“老师好!明天两个学校复试,可能撞车,我准备……操作”,看了以后提醒她“只陈述遇到的问题,而不陈述选择和决定”。
消息内容更加简短明了,很快收到老师回复“建议选择我校”,虽然没有实质性解决,但更确定有商议的余地。
再迟一些时候,另一所学校通知了她的确定复试时间,等到复试当天的早晨,这个学校复试的抽签号结果也出来了,这次赶紧电话了老师“老师好!我A学校的复试时间已经确定,有可能会和这边时间撞车”,老师表示如果撞车,可以顺延。
和老师沟通顺畅,解决了撞车问题,这不是复试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但一定是安心复试的基础。
当天晚上如愿收到了录取的通知电话,这一天的经历,相信会烙在她的记忆深处,这次的沟通方式,也让我更理解也践行了“让对方拥有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