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正,90后文学青年,汕尾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汕尾日报》、《海丰文学》、《海风》等报刊杂志。
书法的背后是什么?是才情,是学问。
世人看书法,往往带有一种肤浅、平庸的成分。当他们看到字体端正清秀、点画飘逸洒脱的书法作品时,就认为是好的,优秀的。其实,他们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书法,不能体会书法的艺术美,更不能理解书法背后蕴含着的才情与学问。当然,这并不是在说我很在行书法,恰恰相反,我是书法的门外汉。只是每次与书法接触时,从结体、点画间体会出作者自身所富有的才气与学养,感受着作者带给我们的高尚人格美。
书法伴随着文字而产生,之后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但书法并没有因此与文学相背离,它们两者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人情感的抒发要借助于文字来实现,而书法凌驾于文字之上成为一种抒情的工具,它简接的参与了文学。我们知道,书法是一种抽象艺术,干巴巴的线条不会产生美,反而会让人厌烦。但当它运用各种手段将点画、线条加以组合和润色后,它便产生了艺术美、含蓄美、深沉美,也就具备了文学的色彩。
而作为人们抒情工具的文学也会反作用于书法。虽不敢说文学深厚的人书法就一定好,但有深厚学养的人写出来的字就会带有一种艺术性,而且从点画之间就能看出内涵。他们欣赏书法时就会比普通人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也能从中体会出书者的学问气质与人格魅力。
《书概》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中体现着个人的性格,修养,学问,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才情与学问。王羲之书飘逸俊美,如行云流水般舒畅,而在其诗文《兰亭序》中也能找到这种风格。唐寅之书神逸风流、倜傥不凡,在其诗文中也能寻得这种风格的影子。苏轼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北宋大文豪,对学习书法他曾说道:“学书之道,须识见、学养、功力三者缺一不可。”强调了学习书法要有广博的学识。黄庭坚以书法名世,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曾说:“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也同样重视书法中的学养。
古之书家百余年方出一人,而今之书家一日可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何也?是因为古人重视书法与学问相结合,加强学养,所以有大成就者少。现在书家只是一味的玩弄书法,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不能体会书法背后蕴含着的才情与学问,这样的书家很难有大作为,大成就。
周星莲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故知书者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这正说明了书法与才情、学问的紧密联系。书法的背后是才情,是学问。
一个真正懂书法,具有高水平书法的人,必然是一个才情满腹,学问渊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