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沟通,它是指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到并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地做出回应。这种沟通需要双方的协调配合。如果双方能够彼此尊重,积极回应对方,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很融洽。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际沟通的方式对大脑神经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小的时候感受到能被及时的看见和理解,那么他的自我意识就建立的比较顺畅。在适时沟通的过程当中,孩子会试着了解自我、认识自己。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在感受方面得不到及时的回应,那么他就会出现自我怀疑甚至出现否定自己的想法,这也会导致他长大以后出现自卑或者不自信的情况。而且,随着现在社会进程的发展,我们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在吃饱穿暖这样基本的需求上,他们早已经上升到了要被理解、要被关注,所以我们应该从关注他们的物质生命上升到关注他们的精神生命。
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才能够做到适时沟通呢?
第一:建立真正的链接,换位思考。就是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的感受是什么,自己能不能感同身受。如果自己没有她的感受,那么问问自己能不能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呢?在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接纳孩子的感受,不代表就接受孩子的行为。
第二:放弃改变的目的,融入孩子。带着自己预设的目的与孩子沟通,强行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就会失去融入孩子的机会。这样不仅不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而且解决不了孩子的实际问题。
第三:真诚坦白的面对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也有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真诚坦白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昨天带家在楼下玩,一三、四岁的小女孩倒着爬滑滑梯,一下磕到了嘴巴,哇的一声哭了,旁边的奶奶见到以后直接拉过小女孩说:哎呀,你别哭了,你这怨谁呢?谁让你倒着爬呢?自己磕的还哭什么哭啊?!……小女孩哭声不止,被奶奶硬拉着走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没做到适时沟通的例子。
而到了傍晚,则见到一位妈妈做的就非常棒。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跑的非常快,一下子磕在了地上,然后甩着手哭起来。妈妈见状,飞快地跑过来,把小男孩抱在怀里说:哎呀,磕疼了吧?你是不是吓一跳啊?这是戳着手了,手疼吗?妈妈来看看,给你吹一吹吧?……小男孩一开始还跟着妈妈哼唧,配合着妈妈点点头,哭了几声就不哭了。这时候就看见妈妈又进一步引导:刚才你是怎么摔倒的呀?以后你怎么样才能不摔倒啊?……小男孩简单回应了几句就飞奔跟小伙伴玩去了。
反观自己,对家还能做到如后面一位妈妈一样。但对佳,往往有太多的私心,往往先入为主的判定佳就是这么想的或者这么干的,有了这一主观臆断,换位思考和真诚坦白的面对对方就很难能够做到。这是我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譬如近几天佳用手机,前几天我一直以为她用手机看自己喜欢的综艺或者自己追的星。经过近几天的观察,我发现其实有的时候她有时是用手机来查资料,之所以没有告诉我实话,是因为我之前希望她独立思考,而不是事事用手机查资料解决。有了这个了解之后,我跟佳就有了如下的对话:对待使用手机,妈妈发现对你有些误解,现在给你道歉。妈妈原来以为你是用手机是看综艺或者是看你追的明星,但现在我发现你有时是查资料。当时我熊你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委屈?很不被理解?佳:嗯。……(未完待续)
总之,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敞开心扉,倾尽全力去感受孩子的想法,用心倾听留意孩子表达的信息,而不要只专注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