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歌颂的作品称为悲剧,把讽刺和谴责的作品称为喜剧。
而对悲剧定义更广为人知的是鲁迅的评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是歌颂,一个是毁灭,似乎悲剧本身就错综复杂,难以界定。
以往我认为的悲剧只代表着有悲伤的结局的故事,不管故事过程多么美好,如果结局不是皆大欢喜的话,我就认为是悲剧。
但其实,悲剧有更深层的含义,首先它起源于古希腊,是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颂歌演变而来。
并且据说因为酒神祭祀导致了戏剧的诞生,而悲剧也成为戏剧舞台的最主要体裁之一。
除了结局的悲惨之外,悲剧还有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和命运悲剧。
我们常说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还有古典戏曲中的四大悲剧,都属于戏剧舞台上的悲剧形式,除此之外还有《雷雨》,《等待戈多》等等中外经典。
记得高中的时候,班级里组织《雷雨》的戏剧表演,我就报名参加了,最后被分到的角色是周朴园,可能当时老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对戏剧舞台有初步认识,并且明白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剧命运。
但我从准备,到对台词,到排练,直到最后上台表演都把它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最后像是一场闹剧,草草收场,虽然没领悟到悲剧的意义,但觉得是一件好玩的事。
如果没身临其境,我们确实很难感悟到动乱年代下个人命运的曲折,脆弱。但好在,还有戏剧。
后来在大学也参加了话剧社,会有一些话剧活动,但实在没什么表演天赋,最后没有上场机会,只得在班级才艺表演的时候,没才没艺的我,分配一个小配角,念几句台词,蒙混过关。
再后来,有去小剧场看过舞台表演,但大多是喜剧或者荒诞戏剧,纯属悲剧的几乎一个也没看过,经常安慰自己:就算去看,也未必能看懂。
除了舞台上的戏剧,让我对悲剧有更多认识的,应该是星爷的电影,他的电影经常被称为“无厘头喜剧”,也有人说是“穿着喜剧外衣的悲剧”。
记得在第一次看《喜剧之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好笑,不仅尬出天际,并且也没觉得好在哪里。
后来再看的时候,觉得似乎这部电影就不是让人捧腹大笑的,而是说尽了世间的可笑,对理想的可笑,对梦想的可笑,对小人物命运的可笑,或许结局是喜剧的,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喜剧是讽刺和谴责的作品。
除了以前看过一些经典影视作品,现在已经很少再去主动看悲剧作品了,按照很多网友的原因是:生活已经够苦了,不再需要从悲剧中寻找意义和深刻。这个答案也可以换成:自我理想主义的消失。
曾经认为能保持自我,能对自我的追求有十分把握,但现实的一次次打击,逐渐认识到,理想主义或许是另一种意义的悲剧,坚持就要付出人生的代价,而放弃就意味着一生的遗憾,或许悲剧本身就是在歌颂理想主义的伟大,深刻,严肃,但更多的是否定和讽刺。
但悲剧之所以还存在,因为还有人需要。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