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快进着把《奶酪陷阱》看完了。电视剧让我感到有点虎头蛇尾,很多可以探索的东西一笔带过,而一个人的转变怎么可能那么快,当然一部16集的偶像剧,又期待什么呢,编剧与导演自然有自己的考虑。结局让人觉得这个世界终究要一个人走一个人去理解自己接受自己,重新遇见自己之后才遇见另一个人而懂得如何爱一个人。
电视里描述了一部分群体,像金尚哲、吴英坤、李多莹、孙敏秀等,永远不觉得自己错的群体,永远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群体,永远不肯承担自己的责任的群体,永远要被人为自己考虑去理解自己的群体。
刘正(男主)将学习笔记给洪雪(女主),其他同学知道后开始讨好洪雪,希望可以复印资料以通过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刘正的笔记就是考试通过的保障,洪雪很犹豫问刘正,刘正说不要给,其他人是利用她而不是真心。当洪雪想着复印资料给大家时,正好听到同学的谈话,说洪雪不善良,跟刘正在一起后变得自私,如果不是为了可以顺利通过考试,才不会理她,以前交小组作业就是,明明添加一个名字那么简单的事,就因为自己没时间参与,洪雪就把名字划掉,太自私了。洪雪听完后,开始理解刘正,而且也不怕和别人撕破脸。后来金尚哲还是偷了笔记通过了考试,当然洪雪也过了,而其他同学就没过,当着洪雪的面讽刺她怪她,后来知道是金尚哲偷了笔记不给大家看,又开始怨恨金尚哲。
剧中还有很多很多奇葩的例子,自己不努力想投机取巧又理所当然,没成功还怪别人,伪装成被害者博得别人同情,一起孤立某个人。在我们看来很傻逼很难理解,不仅是当事人,还有那些一直在忍受的人,总觉得是自己没有理解别人,才让别人伤心难过,是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内疚或者尴尬。
有时把自己放进去想,如果换作我,会怎样做。会视而不见,会不屑一顾,根本不是同一个格局的人,如果被侵犯就反击,好在真没怎么遇见过如此极品的人。
有时候并非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帮助别人,如何换位思考。就像农夫与蛇,是很蠢的行为,还不至于牺牲自己成全某人某事。我们没必要非要去理解非要伸出援手,费力不讨好,何必自寻烦恼。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这句话真的形象地描述了如今一部分“90"后的态度,这里并不是特指,无论几零后都会有相似的群体。我接触的刚毕业的还没毕业的学生,仗着自己涉世未深年龄还小好像就有资本,认为自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切,当然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认为以及这么做,只要不影响到别人。但关键就在于,很多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以致于搅动了别人的春水,于是反过来被施加压力而感到这个社会是如此现实和残酷,人心是如此恶毒和不古。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然可以说出一堆为自己辩护的正当理由,希望被理解被支持,可是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每一个都想要自由,而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怎么才达到所谓的自由。成为受害者,真的那么好吗,这个社会倾向于同情弱者和弱势群体,但把自己放在弱势群体那里,究竟获得了什么好处,被同情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好处可以一直这么“享受”下去吗。
就像电视剧中那群志同道合的学生,在学校里自然可以风光,和同类人一起排挤真正善良优秀的人,利用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自己不用付出努力,所以认为会一直这么下去而获得美丽的人生,出了校门也会有人买账。
是因为什么呢,只能看到眼前,只能想到自己的处境,而认为自己处境不好都是别人的错。坚持认为是别人的错可以帮自己摆脱泥潭,那倒也很好,问题在于可以吗。
你一定以为你快离职了,别人并不会计较你工作懒散,你说即使要离职你也会好好做事,你心里也埋怨上司利用你对他的信任向老板打小报告,导致你不得不现在就准备离开的事,而打乱你原本“骑驴找马”的计划,你原本希望这段时间好好修炼自己而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事实是,你一直都让人感到很懒散,你的工作态度你的做事效率,别人都看在眼里,为他人工作,他人看重的是你能创造的价值,是你自己加速了你的离开,不是别人。
我们都知道工作和事业的区别,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但未必每个人都有事业。可是事业是什么,家庭可能是一位全职妈妈的事业,摊煎饼也许是一个煎饼摊老板的事业,每个行业都可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一个个工作岗位是一个平台一个跳板,借助这个平台我们找到自己的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借助这个跳板我们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敦促自己进而获得成长,现在不是那种死守着一个工作不挪窝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借助各种跳板去获得价值,创造财富,关键你得能。刚毕业还年轻阅历浅受过伤从来都不是别人可以理解的资本,这个社会的公平正在于此。
遇到被理解那是幸运,如果没有,那是事实,是事实你就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