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总会听到一个概念,“内卷化”。今天我们来说说它。
经历过高考的人,想必都听说过“衡水模式”。这就是很典型的内卷化例子。
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很简单粗暴,就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了学。
如果你在衡水中学,在高考道路上你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奋斗。衡水模式之下,每年培养了很多高分学霸。无可否认,衡水模式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它最大的贡献,就是为自己学校创造更多的高分学生。但哪怕衡水学生多么努力,人人都考满分,但各大高校给河北省的名额是有限的。
其他学校为了名额不被抢走,只好效仿衡水模式。本来其他学校晚上八点下课,衡水推迟到九点,其他学校也改到九点,衡水就改到十点。
这是一场只为了不被拉开距离就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军备竞赛。直到现在压榨到了人类的生理极限——五点钟起床,十二点睡觉。
学生很疲惫很痛苦,并且谁也知道休息不够会影响学习效率。但哪个学校都不敢松劲,生怕松懈一点就无法保证升学率。
但归根到底,整个河北省的高校名额就那么多,学生再努力还是那么多。衡水模式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让各高校进入一种恶性竞争中。
内卷化可以理解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内卷化有时会以非常魔幻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学校有规定,大一军训的时候需要剪头发,男生需要剪寸头,女生需要剪到披肩。
尤其是女生,很多人都在高考后准备留起长发,努力让自己变美变好看,这个规定让她们无法接受。但在“这是传统”、“往届的师姐都这么做了”的规劝声中,很多学生还是妥协了。
每一年,都有新生要求废除剪发的规定。但要求驳回这些新生诉求的声音中,有的就是往届师姐发出来的。她们觉得,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剪过了,如果后来的人不剪,就显得很不公平。
这个传统,维持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年,学校不做硬性规定,可剪可不剪,但剪了的学院在精神风貌上可以加分。
每个军训的结尾都要搞个阅兵仪式,评选出一些优秀连之类。有些学院为了加分,增加自己获得优秀连的机会,还是规定女生们要剪。当中会搬出要有集体荣誉感之类的理由。
本来学校规定可不剪了,但出于内卷化的竞争,尝试和创新被打灭掉。其他学院看到有的学院剪了,很难不让学生不剪。传统又这么保留下来了……
在工作中,也经常会有内卷化的名场面:
◾明明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了,但没有人走,所有人都不敢走。耗在工位上也不知道干嘛;
◾老板倡导加班文化,员工基本晚上十点、十一点甚至凌晨一两点才下班,第二天可以晚来。但因为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工作效率受影响,并且上班时间已经推迟,第二天还得加班。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办公室政治中,可能会为了一个很小的晋升职位,两个人斗得你死我活,老死不相往来。
“内卷化”本来是个学术概念,源于人类学家Clifford Geertz和经济史学家黄宗智。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中,发现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
黄宗智教授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明清以来长江地区、华北地区的小农家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土地资源有限、单体劳动产出有限的情况下,小农家庭投入更多的人力付出,保持收成的基本平衡。
也就是以往一两个成年劳动力就能获得的收成,需要老人、小孩一起参与,全家集结才能保持基本的温饱。越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导致我国明清时代已经出现商品经济,但经济形态始终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
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内卷化的现象无所不在,这也是这个概念能够兴起的原因。
陷入“内卷化”不可怕,我们一生中,难免会有些竞争要去面对,有些坎要去跨过,比如高考你考的成绩好一点,人生就有机会实现更多可能性,比如你获得这个职位的晋升,待遇与工作机会会截然不同。在这当中就需要顺从里面的游戏规则,甚至要做些自己不愿意的事。
但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多想想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在这里能获得什么、我有没有其他选择。
造成“内卷化”的原因:
一是资源有限。僧多肉少,这个人抢走了其他人就没有了。在此就可以想想有没有拓展其他资源的可能。比如我在这个公司薪水不高,就不一定要参与恶性竞争,获得更高职位才能提高自己待遇,我能发展副业、本职以外多搞搞投资理财,提高自己的收入。
二是价值观单一。对于小地方来说,高考是唯一的出路,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起点。但对于很多大城市来说,学生可以走上艺考、留学的道路。他们的价值观里,高考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当然价值观深受认知、环境、所掌握资源的影响。但只有逼迫自己形成价值观上的革新,才有打破“内卷化”的可能。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个很经典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内卷化似乎总与体制化相伴而生。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就会觉得里面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顺应里面的运行规则。但从旁人看来,或者当自己跳了出来,才会发现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希望我们能打破思维与认知里的墙,在固有的环境里,也能从容应对“内卷化”,更好地提升自我,为自己人生创造更多可能性。
-END-
撰稿I不雨
排版I晴天
图片I网络/见水印
公众号I青春是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