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累计里程数85.22km,累计时间595min,共跑12/31天。从2015年6月23日开始记录,目前跑了16/70天,里程公里累计103.18km,共花费时间725min。
这是我8月份的跑步情况,3个月共跑了103km,而单单8月份就跑了85km,可以说8月份在跑步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使得我开始考虑要为人生第一梦想做准备:完成一次马拉松,42km!
那怎样跑完一个马拉松呢?或者换个角度来问,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条件呢?
首先,最好所在城市每年都有举办马拉松比赛,直接报名参加,完成后获得一个证书,对自己也是一种目标证明。即使所在城市没有马拉松比赛,那么可以去临近城市参加也是可以的,只是吃住行不太方便而已。而最坏的情况就是:要去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的成本太高,要去很远的地方,花费较大,心里无法接受,但是还是想尝试跑步,那么可以在自己的居住点,自己设计路线,然后找一个朋友帮助计时,以及提供补充体力的食物或是紧急救护工作,这样才比较安全。
这样分析下来,其实外在的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心条件:充足的体力和持久的耐力。耐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抗压能力,跑马拉松的过程不会是一直舒服顺畅的,更多时候伴随着身体的疼痛、内心的煎熬,所以才说,要去跑马拉松的人多半带有自虐倾向和强迫症啊。但是耐力很难被量化,而且外界和内部的压力是不断变化的,跑马拉松的时候也会有突发事情发生,能否挺过去便能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所以说,跑马拉松也是一个自我挑战和成长的过程。
与耐力不同,体力是可以被量化的,如果能够跑下10km,可以简单理解为拥有跑完10km的体力;如果能够跑下30km,说明拥有30km的体力;如果能够跑完42km,说明拥有跑完一个马拉松的实力。因而要想证明自己能否跑完一个马拉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行动吧,穿上跑鞋,迈开步子,跑起来。
但是自己现在只能跑1km/3km/5km.....,与42km的目标差距那么大,要怎么做呢?
那就去跑咯。目标不定高点,行动还会有意义吗?会问这个问题的,大多是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目标,以现在的能力来评估未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本身就存在差距感,而差距感带来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如果不能承受这些感受和情绪的人,那么就会在第一时间选择放弃,说白了就是,想想都会害怕,何必要去做呢?
一个人要想成长,就需要跳出舒适区,在困难区内不断磨练自己,才有可能自我提高。完成马拉松的目标其实很具体,42km,如果设定一年时限达成这个目标,那么每个月平均要增加的跑步量是3.5km;如果设定两年的实现,那么每个月只需要增加1.75km的跑步量,如下图:
从这两张图来看,第一个月要完成目标量并不是那么困难,即使你现在很久没有跑步,穿上鞋出去跑2km,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问题不大,除非你真的很胖,或是很久没有运动了,身体机能已经老化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所以,一个目标看起来与现在的自己差距很大,但实际上分解计算,其实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实现,每个月可能只需要努力一点,提高一点能力,就会慢慢靠近目标了。
而分解目标只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目标的实现可能性有多大而已,它只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让我们看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并没有想象那么大,从而有勇气跳出舒适区,愿意尝试。这也算是迈出成长的第一步了。
反思问题:上面的分解目标可以直接当成计划执行吗?(想不出来直接去做就知道了)如果不能,还有哪些细节没有考虑到?如何判定制定一个合理且具行动意义的目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