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我在读中学。那时,先生的文章出现在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中,笔下描绘的是鱼鸭雀跃的水乡旧事,让我读得入了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完全忘记自己身处考场,险些答不完试卷。
近来,又选了先生的书来重读,看《人间草木》,竟品得不一样的滋味。
之前曾草草读过这书,恍惚只记得先生介绍了些绣球花、牡丹、葡萄之类的植物,花鸟鱼虫,少年仿佛对这些东西并不感兴趣。
现在,我觉得这书更像是一本颇有人情味儿的动植物百科全书,给我新的启发。
先生写葡萄,论来历、说品种、介绍栽种过程、描绘重要时节。我好奇,难道先生真的自己种过葡萄吗?我猜他应该是种过的,这笔下一丝一环紧紧相扣,淡黄微绿的葡萄花、晶莹鲜艳的果实、葡萄窖上覆着碎玻璃碴似的雪,这些让我对这最为普通常见的葡萄也生出了兴趣和好感。
先生写斑鸠,这斑鸠的叫声我是没有听过的。据说这斑鸠“单声唤雨,双声唤晴”,好似枝头的灵物,叫出了家乡独有的味道。这让我想起老家院里的小鸟,总是在暖和的午后叽叽喳喳,母亲常常放一些小米让鸟儿们来吃,为了让它们在小院里多唱上几曲。
先生也写腊梅,大家笔下“檀心磬口”的腊梅花,黄灿灿的吐向冬日的晴空,不矫揉造作,让我也迫不及待得想拥有一枚这样的珠花,在正月里别在发间,为自己添几分馨香之气。
看着书,我发现自己慢慢爱上了花花草草,对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也上了心,用心呵护几株多肉,定时给办公室的绿萝浇水除虫,在门前的一筐小土堆上种一株丝瓜和一株芸豆,静静得听北京的鸟儿是怎样互相交流。草木本不会话说传情,当我们对它们倾注精力,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呵护,那聆听花语草吟的耳朵才会清明起来。
你不看,最是翠绿欲滴的也不会入心入眼;你去看去听,会感受到人间的草木花鸟,棵棵有故事,株株有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