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葡萄 非葡萄
……由国边画边悟
大凡画家出画册,总愿意找个名气大、有权威的人给自己写个序言,借以提升档次,以壮声威。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也想找名人大家给自己写点这样的文字。可是真的到了实施真干时,又觉得很难,顾虑很多,在着实纠结了一阵子后,索性自己给自己写了几句话:
画葡萄,非葡萄。
非葡萄,又似葡萄。
然,此葡萄非彼葡萄也!
……由国自语
这就是我写在自己画册扉页上的那几句话,要说算是前言,那真的是太简陋了点,只能算是一点学画心得,是多年画葡萄边画边悟的心路写照吧。
国画的本质在于以物喻人,以物喻意。说是画葡萄,非葡萄,其实画什么都不是画事物本身,而是作者通过用笔墨对具体对象的描绘、概括和提炼,表达某种精神意趣,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怀和喜怒哀乐。特别是国画独有的写意精神,注重笔墨的提炼,注重神采和意境的表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画技知识、文化素养甚至胸怀格局和人生阅历的综合体现。
所以一路走来,我最害怕听别人说:你画的葡萄好看,跟真的一样,看着都想吃……。评论者的赞美是真诚的,可我心里却常常因此而沮丧,泄气和不安。
我最喜欢听到评论是:这画的是啥啊?这猛一看好像是葡萄嘛,可是仔细看越看越不像,哪儿有这样长的葡萄啊?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虽然不去解释,心里却美滋滋的
非葡萄,又似葡萄。不管怎么说,归根结底画的是葡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还是先要像葡萄才行。在反复的画形似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升华,逐步达到神似。没有无数次的”像葡萄”,就没有笔下的“非葡萄”。先在“似葡萄”上下苦功,再在“非葡萄”上动脑子。说实在的,要画的像葡萄也许不是很难,而要画的不像葡萄,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
此葡萄来源于彼葡萄,然而此葡萄绝非彼葡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的作品,就是要在高于生活上做文章,而不能总在像字上打转转。一个画家即使画的再像葡萄,也没有照相机照的像。即便是和照相的一样,那也充其量是一个用毛笔画的照片,不是国画作品。如果一个画家以“画得像”为目标,缺少了笔墨情趣和写意精神,从而也就失去了国画应有的灵动和意境,注定是走进了死胡同。
当然了,所谓的“非葡萄”,绝不是故意的、简单的把葡萄画的不像葡萄,也不是把葡萄画的越难看越好。而是用最简练的笔墨,最概括的手法,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外质感,实现最经典的意趣,表达最深刻悠远的境界,实现由个别反眏一般的目的,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齐白石先生说的好:不似欺世,太似媚俗,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说出了艺术的真谛,也是我们每个画画人努力的目标。
由此葡萄到彼葡萄,是一个对事物取舍、概括和升华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笔墨手法提炼、凝减和抽象的过程。复杂容易简单难,这个过程绝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是长期的、反复的、艰苦的历练。艺无止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永远是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作者:刘由国,号貫子,别号葡萄农夫。军旅书画家,原北京军区某部政委。河北省美协、书协会员。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河北省文化名人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太行画院副院长。
【本文由“前线洞察”发布,2018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