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知识都有人感悟、整理,形成体系;各种知识又都错综盘杂,互相参照,我中有你、你中有他;似乎盘节成一棵大树,但又能让人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秋。整个宇宙,冥冥之中,好象有一个根本的、总的、不变的规律,象定海神针在支撑住。
下面有关“个人品牌”的分享,主要整理自职业规划师、《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老师的有关课件。
由于移动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个人品牌的打理也显得愈来愈重要。
个人品牌可以理解为“品质”+“名牌”。“品质”指的是持续地输出高质量、能满足别人需求的东西;“名牌”指的是很有识别度地影响了很多人。可以简化为:品牌=价值x人数x频次,即多少次很好地满足了多少人什么价值。
所以我们会看到网络上的各种分享越来越多,包括明星、大咖,当然也有各种收费的。
个人品牌人人都有,不只是明星、大神。它和信用一样,只要别人对你有认知,你就有个人的品牌,只是大小、好坏的区别。无论你介不介意、承不承认,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个人品牌”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载体,如果我们有意去打造,无疑对我们主控自己的人生,积极地去感受生活,有极大的好处。
打造“个人品牌”最好的切入点是---浓缩成“个人标签”去传播。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如果不给自己贴标签,谁去记住你?回忆起来,也就是一个印象模糊的陌生人。他(她)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有标签的人吸引走。各种资格考试、工作争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取得好名次,都是不错的让他人给自己贴“个人标签”的方法。
好的、有识别力的“个人标签”设计有三种方式。
如果公司特别有名,就用“企业+职位”;如果不知名,或跨行的社交场合,就用能力标签,让别人瞬间知道你能为对方做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业务标签更容易产生链接,比如,你提供什么业务,服务特点是什么。
没有突出特长的人打造个人品牌,要聚焦优势、聚焦需求。聚焦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特色,把自己先推出去。如果综合能力很强,但是组织里沟通能力稀缺,那么强调自己是沟通高手;如果组织稀缺的是执行力,就强调自己是执行者。
好的个人品牌要满足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如果标签过多,要盘点下这些价值都指向了哪类的客户群。如果满足的是多类客户的多种需求,可能会因为不专业而败下阵来,聚焦1-2个更合适。
传播个人品牌不要憋大招,“高频次+小惊喜“是最重要的低成本品牌传播方式,要成为自己行走的广告牌。
有一次我到双拥路的一个花店买花,老板说:我认识你们农行的董琦,每个节日她都给我短信。
提高频次有两种方式:体验及营销。
在加微信好友或者自我介绍时,用结构式的框架介绍来传递自己的价值;产品即营销,把自己的能力封闭成一个外界可以体验的产品。
打造个人品牌最核心的是传递你的价值观,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情。
乔布斯是为民改变世界,罗永浩是要看看一个理想主义者能走得有多远。即使你不是为了改变世界,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可以大声宣布你的价值观。
人人都有品牌,有品有牌可以提高议价、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自由。建立品牌可以利用第一印象和光环效应,主动给自己贴标签,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人和自我需求。价值观是区别人与人差异的最核心部分。
个人标签例子:
“我是[爱学习 乐分享 共成长]的树先生,欢迎到微信、微博、分答、简书、喜马拉雅平台上搜索“树先生聊生涯“,期待与你成为学习伙伴,不断学习精进,成长为超级个体。”
“我是环保践行者,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碧海蓝天做点事情。”
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