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38)
书籍:《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作者:陈海贤
1.成年早期:建立亲密感是重要里程碑
结束了青春期以后,我们就进入了成年早期。
成年早期通常指的是25~35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建立起身份认同,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
可是这样就够了吗?并不是。
一个人总是孤独的,我们需要寻找爱人,通过跟爱人分享自我来克服这种孤独。
这就是成年早期的核心课题:建立亲密感。
亲密感的建立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意味着生活里不只有我们自己,还有别人。
2.从某种意义上说,亲密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的自我扩大了,爱人就是我们自我的延伸。
有时候,这种延伸会弥补我们的自我缺陷。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年轻时有抑郁症,他思考了很多哲学问题,也尝试学过很多学科,想帮助自己摆脱抑郁症。
不过,最终把他从抑郁症中拯救出来的不是哲学理念,也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人。
34岁的时候,他结婚了,这让他结束了过度的自我反省。他从稳定的感情中寻找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
从此,他的学术生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情绪,都变得更加成熟。
可见,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没法靠学问拯救自己,最后还是得靠亲密关系。
3.为什么亲密关系的建立对自我的影响会这么大?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因为两个人可以相互照顾。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可是,相互照顾什么呢?
在关系里,我们总是在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可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角色是最特殊的。
亲密关系允许我们暴露自己的脆弱,并把自己的脆弱托付给对方。
有人说,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人能在另一半面前觉得很自在,不需要什么伪装,也不用担心他(她)会怎么想。
4.当这些脆弱的部分能够在亲密关系中被接纳时,它们就不再是我们需要藏着掖着的秘密,不再是我们需要从自我中排斥的部分了。
它们会被整合到自我的概念里,让我们更能接纳自己,让我们变得更完整。
这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照顾,这比身体上的照顾更重要。
5.自我中心的三个体现
可是,要获得这种亲密感,需要我们克服三个发展障碍,也就是这个阶段的三个自我中心倾向。
①害怕不被接纳
在建立亲密关系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这段关系安全吗?如果他(她)看到我真实的样子,还会爱我吗?我会不会被抛弃?建立亲密关系,意味着要把自己托付出去,依赖别人、信任别人。
这也意味着,我们给了别人伤害自己的权力。
害怕托付和依赖,就是一种自我中心。
②害怕承诺
亲密关系是排他的,这就意味着,一旦建立起亲密关系,我们就不能跟别人发展类似的关系。
无论我们多欣赏对方,人生都会因此失去一些可能性。几乎每个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都会有这种疑虑:这就是我这辈子要在一起的人吗?他(她)可是有很多缺点啊!所以很多人会恐婚。
因为害怕失去某种可能性而害怕承诺,是另一种自我中心。
③害怕“被改变”
一个人的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马上就可以玩。如果是两个人,还要照顾对方的情绪,要找两个人都合适的活动。
这种说法没错,亲密关系会挤压自我的空间,我们一定会牺牲某些自主性。
从关系的互补角度来看,亲密关系是可能把我们塑造成系统需要的样子的。所以有些人觉得一个人更自由,很容易理解。
害怕不被接纳、害怕承诺和害怕改变自己,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自我中心,成为我们建立亲密关系最大的障碍。
6.自我发展之问
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你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