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学习了王崧舟的《红楼春趣》这一课。再次被震撼到了,为他的博学,为他的灵巧,为他的深刻。我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是缺乏语文底蕴的。同时,在观课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浓浓的乐趣。这个假期里,我觉得观课可以成为我休闲的一部分内容,有时候,这比看电影、看电视剧还要愉快。
这节课,王老师紧扣单元训练重点进行设计,他的设计理念是:立足课程;超越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一,了解人物性格;二,把握名著精髓;三、渗透版本意识;四、激发阅读期待。
上课开始,他先是出示交流平台上小伙伴总结的学习名著的四种方法,引导学生对这四种方法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然后运用这四种方法对某些句子中的难词进行了理解。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也梳理出了课文的写作思路:掉风筝——拿风筝——放风筝。这个环节紧扣单元训练重点,既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名著中的人物,锁定了主角贾宝玉。采用让学生默读批注,再汇报交流的方法。文中人物很多,作者仅仅引导学生赏析了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他是主要人物。而我上课就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妙的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贾宝玉的天真、率直、随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贾宝玉对“女儿”的看法,对“女儿”的态度。并引用了《红楼梦》第2回,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使学生体会到,在当时封建社会所奉行的“男尊女卑”价值观之下,曹雪芹思想的难能可贵。并通过贾宝玉的做发法体会到《红楼梦》这本书就是曹雪芹“为女儿立传”的,一句话抓住了这本书的精髓。看到这儿,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更清晰了。
然后,就给学生渗透版本意识。老师先是补充如下资料:
《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著,问世后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红楼梦》后半部分,由于某种原因已经失传。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是由无名氏续作,程伟元、高鹗整理而成。
因此,《红楼梦》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个叫“脂本”系统,是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保留脂砚斋评语的各种《红楼梦》版本;一个叫“程本”系统,是加上无名氏续作的后四十回,由程伟元、高鄂整理而成的各种《红楼梦》版本。
王老师还通过课前发放的资料,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个版本的不同 ,明确告诉学生“脂本”比“程本”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都高,也得到了目前学者的肯定和认可,要读就就读“脂本”。而“程本”因为续写者认识的原因和政治的原因已经进行了许多的删改,甚至是扭曲。而这些是我作为一名老师所不知道的。
最后,老师进行了阅读期待的激发。在这一环节,老师先做了有效的铺垫,比如:通过具体的情节认识到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知己。当学生沉浸在二人是知己的喜悦当中时,老师话锋一转说:“可惜黛玉死了!”同时,音乐响起,画面中是二人相处的种种镜头。当学生还沉浸在惋惜当中时,老师完成板书:叹知己无缘。
板书后,老师一转身问学生:“读到这儿,你肯定有问题的?”
许多学生举起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王老师并不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总结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去读一读“脂本”《红楼梦》。至此,激发阅读期待水到渠成。
以上设计层层递进,前一个是后一个的铺垫,过渡非常自然,整个设计浑然一个整体。王老师称这节课是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这是他给这节课的定位。导读课的最大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上完了这节课,我有了强烈的再读《红楼梦》的冲动。我相信学生比我的冲动会更加强烈。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一节有深度的课,一节特别有魅力的课。大师的课果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