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成长社区原创
当我们谈信任时,我们在谈什么?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对信任的阐述,自己认为比较透彻:
信任实际上就是主体(信任者)对客体(被信任者)未来行为的一种判断与预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一种良性的预期(不会侵犯自己利益)。——酷探
信任有时候仅是一个期望,期望跟现实的匹配度需要自己来做判断。跟你了解的真实情况(通过沟通,自己的见识、潜意识、时间等)有关,你自己越强大,了解的越多,越有把握,就越信任。
当背叛的代价足够大时,人们在行为上倾向于守信。婚姻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了双方互相背叛的代价,而建立起相对牢固的关系。
只要有人的参与,就存在信任问题。在各种关系中,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有时会很高,信任则降低成本,信任度越高,成本越低。我们不妨把信任,放在不同的关系中来思考下。
母子关系。吃奶的孩子,自己很弱小,对食物有需求,这是孩子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起始。当我们的需求一次次得到满足后,感到有安全感,对母亲便产生了信任感。孩子对母亲本能的依赖和需求是最本性的,最自然的,这种信任又是最纯洁和纯净的,不掺杂利益的。
父子关系。童年时 很多人会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这是因为,在面临一次次“艰巨的任务”时,父亲常能表现很好,由此我们会产生崇拜之情,对父亲产生信任感。“虎毒不食子”、“上阵父子兵”,都是由血缘相通而来的信任。
熟人关系。我在农村长大,小村庄里街坊邻居构成了一个熟人社群,大家知根知底,相互借东借西,不怕对方有去无回。这是地域因素造成的,多次反复交往后,彼此建立起的信任感。失信的成本,相对于陌生人要高很多。
商业关系。合作双方要签订合同,由法律来做保障,如果一方违背合同协议,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对失信方进行惩罚。这种关系的信任,基于恐惧,靠外力维持。如果只是一锤子买卖,双方是很难存在信任的(除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者有验货能力)。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解决了网上购物的信用问题。阿里作为信用担保方存在,本质上他们商业的价值,在于陌生人之间的交易,信任需要成本。
朋友关系(包括男女关系)。长期的交往与多次的互动,如果双方都是真诚的,彼此渐渐相识相知,就会建立起信任感。信任感,带来安全感,因此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个体与群体关系。遇到危机状况时,我们会打120、110,这是我们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我们通过了解、观察,对所处群体产生信任感。信任是通过多次互动,正反馈得来的(负反馈降低信任感)。
信任危机的产生很多是掺杂了利益归属、情欲、金钱等。上面谈到了六种关系下,人对外界的信任。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通常信任权威(比如教科书)、信任品牌(尽管有些只是广告效应)、信任自己(我们最大的信任)。
信任是单方面的决策,是决策,就有风险的,因此,在选择信任之前,要有心理准备。对我们看重的关系,我们需要开城布公的沟通交流,来维护彼此的信任关系。我们不可能保证不受欺骗,但我们需要学习、归纳和总结,减小受欺骗的风险。
欢迎加入未来成长社区,在未来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qq交流群:21157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