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一定有人觉得牵强,纵跨几千年,横越万公里的两件事情怎么能联系到一起,请耐心看几分钟,定会打消疑虑有所收获。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很长的时间,这个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
然而,400年之后,也即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拐点,穿过漫漫的历史烟尘,400年前,那个叫布克的小小钟表匠,究竟凭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何以一眼就能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布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定要破解这个谜团。
真相一步步被揭开: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布克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在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此时,布克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在布克的资料中,多玛斯发现了这么两段话: “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为如此,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后来成为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瑞士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也造不出瑞士表。
也就是说: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看看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恰恰就是以控制、监管为特征,笔者接触过众多的企业基层干部员工,大多是板着面孔,一付闷闷不乐的样子,深入交流就会发现,大部分员工反映公司罚款太多,动辄罚款,部分干部管理上也是以训斥、命令为主,少有能静下心来听听基层干部和员工的心里想法和意见,更少对员工的鼓励和赞美,就连一年一次的优秀员工评选也因为操作上不公平也有企业取消了,所以很多基层干部管理人员员工感觉“心累”,用脚投票。
试想,产品是经过员工的手一步步做出来的,如果员工感觉自己可有可无,不受重视,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下工作,而且随时都准备拍屁股离开,怎么能做好产品质量、减少浪费、提升效率?企业怎么能持续健康发展。
积分制管理的理念之一就是倡导轻松管理,快乐工作,围绕这一理念,设计出奖扣分规则,以奖分为主,扣分为辅,对员工任何好的行为和做法都给予奖分,表示认可和欣赏,取消扣钱,对不良的行为只给予扣分,让员工接受到信号,从而改正错误,在频繁的奖扣下,员工好的行为变成习惯,不良行为得到克制,久而久之,好的行为习惯累积成公司的文化,并且公司定期主办一次全体员工快乐会议,在快乐会议上,大家尽情表演,独唱合唱,舞蹈器乐,相声小品等等,各展绝活,积分抽奖等等都是让员工快乐,而且随着积分的不断增加,并且将积分名次与公司的福利挂钩,使员工得到各个层次的满足,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积分制管理就是创造了一个和谐,欢乐的工作氛围,在这个氛围下,员工兢兢业业而又精神放松的工作着,潜能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据统计,实行积分制管理的企业,效益大多增加20%以上,所以积分制管理导入越早越受益。
此外积分制要持久长期有效执行,必须结合到绩效管理上,我们的积分制绩效管理有别于KPI扣分为主,同样是激励为主,在激励下,把员工的潜能,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达到帮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目的。
看了这个简单的介绍,回头再看金子塔的建造与积分制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