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从得到分享了15天的免费每天听本书给我,在这里我发现了凌然解读的温尼科特的《婴儿与母亲》。或许与我在产科工作有关,非常渴望学习到关于早期母婴关系的知识。
这本书由凌然解读,我没有看原著,所以本文感想全部来自听书。
温尼科特是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学派代表人物。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本书是作者去世后出版的,这本薄薄7万字的书浓缩了温尼科特理论精华中的精华。
“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生命之初母亲能否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那么,母亲要怎样才能为孩子营造最适宜的环境呢?”
在初为人母时,我也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还看了很多关于养育的书,我极力想做到最好,想弥补母亲养育我时的不足,但随着女儿的一天天长大,我发现这种做法是极其愚蠢的,并且意识到对母亲的不接纳源自于对自我的不接纳,暗自想成为更好的母亲其实是对自我的不认同。这样就陷入一个越努力越无解的怪圈里。
关键词:足够好的母亲;抱持。
1.成为“足够好的母亲”,相信自己的育儿本能。
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与“完美母亲”相区别,温尼科特认为,完美母亲只存在于幻想中,而足够好的母亲则是现实中那些平常的母亲,她们尽管做不到完美,但她们会尽力去爱孩子,她们有很多不足和缺点,但她们会努力弥补,她们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平凡而奉献的母亲”。
最近听到足够好的妈妈,是来自微信朋友圈里的郑寰老师,她现在是母乳喂养领域的领头人,她主张在母乳喂养中养育自己,做足够好的爸妈足矣。在临床工作中我看到很多母亲放弃了自己的权利,甚至退行到一个小女孩的状态,这是让人非常难过和惋惜的。
“足够好的母亲一开始会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婴儿身上,这是婴儿生命之初必需的。但这种状态只会持续数周到数月,随着时间推移,婴儿逐渐长大,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他们已经安全度过了最初的“危险期”,开始逐渐适应这个世界。”
“其实母亲们完全不必害怕,因为这种状态最多只会维持几个月而已,但正是这短短几个月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种状态也是一种本能,我们在动物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例如,野外的熊猫妈妈必须在生产后的头两周不吃不喝地把幼崽抱在怀里,一刻也不撒手,否则,幼崽根本没有存活下去的机会。”
很多女性在怀孕分娩后都会在某种程度陷入茫然无措,生活没有尽头的感觉。就看母乳喂养这件事,每一位经历过的妈妈一定有自己刻骨铭心的故事。乳房是联系妈妈和宝宝的纽带,和谐的喂养关系不仅满足了婴儿的发育,也促进了女性的乳房健康。在哺乳期的女性如果读到这本书一定是幸运的,无疑会为新妈妈们注入极大的信心和方向感。
“人类几百万年积累的育儿经验随着基因一代代传递下来,这就是母性本能。凭着母性本能和直觉,母亲能和自己的宝宝建立无意识层面的交流,温尼科特说,这是一种类似精神疾病的状态,因为在这段时期,母亲几乎与外部世界彻底疏离,退缩到一个只有自己和宝宝的世界里,心心念念只有一件事,就是满足宝宝的需要。”
我想这或许是“生个孩子傻三年”的最好解释”,也是人类基因传承的表现。
“有的母亲甚至对这种状态感到害怕,因为她们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棵失去自我的植物,只为满足婴儿的需要而存在。”
的确有很多的年轻女性在这个时期会陷入付出的无能感和无力感中,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觉知力,这个阶段大多数的年轻女性还尚不具备“自信”的能力,也就无法去信任自己的育儿本能。她们常常会害怕是自己的原因伤害到孩子。比如在孕期,有的妈妈睡眠很差,问其原因,说是侧卧位睡觉时感觉到胎动很厉害,一定是自己的姿势压迫到了胎儿让它不舒服,医生又不让平卧,真不知道该什么姿势睡比较好。事实上孕期胎儿有羊水保护,会缓冲掉外来的绝大部分压力呢!又如在哺乳期,很多妈妈还没开始哺乳就缺乏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怕宝宝挨饿,直接就喂了奶瓶,其实这反而人为造成了母乳不够的“假象”,母乳和胎儿吸吮是互相促进的,母乳的充足有赖于婴儿频繁的吸吮,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个由婴儿来促进下奶的机会还没开始就被妈妈的消极想法阻断了。在孕前和产前,生育期的女性有必要做一些“相信自己育儿本能”的准备。
凌然在解读这本书时还提到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母亲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例如喂奶不及时,尿不更换不及时。这个时候,婴儿就要慢慢学会应对母亲的这些疏忽和失误,这也是婴儿成长中需要的,因为他们迟早要面对世界给予的打击,正是母亲的偶尔失误让他们有机会去适应外部的挫折。相反,那些过于追求完美,从不犯错的母亲则会剥夺婴儿的这种成长机会。”
这段话使我感到心里一松。小时候母亲将我送到姥姥家,以及一些严苛粗暴的方式曾让我一直难以释怀。这使我怨恨母亲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成长,失去了自我认同,自我欣赏的能力。长大后,再一次回看儿时的老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与母亲和解,与世界和解的契机。有句话说的非常对,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却可以改变看待过去的眼光,这个责任只能属于我们自己。
2.母亲要给婴儿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
关于“抱持”这个词,是在跟李慧洁老师学精神分析时学到的,但真正感受到“被抱持”是在海燕老师的工作坊里。从2015年到现在,持续三年的学习,内在孩童逐渐被感知,被疗愈。
“温尼科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养育环境的重视,而其他人更关注儿童内心的冲突。他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在于,弗洛伊德重视3~5岁左右的俄狄浦斯期,强调的是个体与父亲的关系,温尼科特则重视3岁以前,强调的是个体与母亲的关系。”
我更赞成温尼科特的观点,目前已经有些研究证明,妊娠期间胎儿与母亲的关系就已经建立了,在妊娠期胎儿就已经有最早期的人格形成。近年流行的“多哈理论”(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即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该理论认为生命早期1000天(即妊娠期、生后2年)是对一生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时期。稍微关注一下,会发现国内有很多提供针对妊娠期女性和早期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机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基本在5岁之前就定型了。这段时间就如同播种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你会成为怎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甚至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都是当初播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
目前心理学的发展和集体潜意识水平的觉醒,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成年后走向再次成长和身心疗愈,发展出更为健全完整的人格。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成年后更好的追溯和看清童年创伤对成年模式的影响。只要有一颗探索真理,追求真善美的心,在童年播下的种子并非终生不可逆转。
假性自体——戴面具的人格
温尼科特认为,母亲过早、过于严厉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制定的规则,会干预婴儿正常的成长,导致假性自体出现。这样的人是没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假性自体”是亲子关系失败的产物之一。例如,严苛的排泄训练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在训练婴儿排尿时,即是婴儿与成人之间展开的一场较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根源往往就是婴儿期严苛的如厕训练。成人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而不再是婴儿的需求,具有某种特质的婴儿在严苛的环境下会为了生存选择了屈服。
我对“被干涉、被强迫、被侵略、混乱”这些字眼非常敏感,一直在追求自由的生活却不得其道。在潜意识里我有一个限制性的信念:我是不自由的。在我的感受里,尿裤子,尿床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妈妈对我们要求很高,定的规矩也很多,我费尽周折,机关算尽,总算做到了,成了表面上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妈妈对我也比较满意,但是我却感觉不到爱,感觉到被忽略,被遗弃,内心非常的孤独和痛苦。在面具人格中,活得仿若一个躯壳,像没有根的浮萍,没有表达自己需求和想法的勇气,在面对关系时充满退缩。这使我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为了不让上一代的问题在下一代复演,活出真自我成为每一位母亲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母亲手心里捧着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