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介绍了自己和弗洛伊德理念的一些不同之处;神经症患者用以解决冲突的四种主要尝试。以及神经症理论动力中心是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作者也向我们传达了其理论的建设性和自己的信念:人既有能力,也有发展他潜在可能性的要求,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一章:神经症冲突
指出冲突与文明变化的速度,人要做出选择,也有无意识的人云亦云。
意识到矛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需要四个前提:
1.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愿望、感情内容是什么;
2.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套价值观念;
3.我们愿意而且能够摒弃矛盾的两方面中的一面;
4.决策人愿意并有能力对决策负责。只有具有内在力量和独立性才能做到。
正常范围内的冲突可以完全是有意识的,而神经症冲突就其所有主要因素而言主要是“无意识”的。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感情和欲望的意识已经衰退,能有意识清楚的体验到感谢是恐惧和愤怒
体验冲突——意识冲突——正视冲突——内心自由
正常的冲突
悬殊不大,可以意识到,可以选择(是两种可能性)
神经症冲突
180度,无意识,无法选择(两个方向都是他不愿意去的)
无望导致分裂
第二章(基本的冲突)
冲突的存在是由两个很明显的因素标志出来的:1)最后产生的症状;2)自相矛盾。
通过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指出自己的看法: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相互抵触的。冲突存在的两个因素是神经症冲突的产物。
展开介绍自己的观点:从遗传观点看,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产生不安全感,孩子不仅发展了相应的策略也发展了持久的性格趋向,到一定时候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变得清晰:亲近人、或对抗人,或回避人。(我们从统观中得到的,只是占优势的那种倾向)
因此,冲突开始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最终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人格。产生于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被称为基本的冲突。
神经症冲突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不仅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影响着与自己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自我的疏离。
3-5章(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亲近人-屈从型人格:(他会喜欢我吗?对温情、赞赏和爱的追求)
对安全感要求迫切,病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追求温情、亲近、爱。
表现1:对伙伴的需求:完成患者对生活的一切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决定善与恶,最主要的任务是替患者稳操胜券,
表现2:对温情的要求是强迫的、盲目的,受挫后产生焦虑感,变得颓丧
3.盲目给予——要求回报
4.回避争吵——容易妥协
5.自动承担罪责,压抑任何攻击性,生活完全以他人为重心
6.对人的依赖性:任何没有别人参与的体验都变得毫无意义。
自我感觉软弱、别人应该帮助他;自卑;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经不起批评
7.对爱情的痴迷
错误之处:患者把息的需要误当作温情,把与之相关的东西误认为是真有能力去爱,而且将自己的攻击性、破坏性排除在外;
对抗人-攻击型人格:(这对手的力量怎样?——支配、成功和权力的追求)
为个人利益而顽强奋争;不惜一切的好斗;对感情的强行窒息。追求生存、支配、成功。
人皆恶
弱肉强食——控制别人(首要需求)——超群出众,事事成功、显赫——权力欲——自身以外发现了对自已的肯定、赞美,并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表现:利用他人,获得好处
倔强、竖立
畏惧被控制
屈从型:人皆善——依赖他人——讨好屈从——害怕取胜(原因是怕别人讨厌)——遇事责怪自己——自我抹杀——渴求感情
对抗性:人皆恶——攻击他人——控制、利用他人——只能赢不能输——遇事推诿责任——武断、自我肯定——排斥感情
压抑:交友、恋爱、表达感情、表示同情或理解、享乐而不带任何私欲
认为无私心的享乐只不地是浪费时间
排斥:同情、友好,屈从、讨好
对待乞丐的态度最有代表性
对名望的追逐:是为了自我肯定,获得别人的好感
情感 、好人、义务、委曲求全与其生活方式相矛盾
对温和倾向的压抑——增强了攻击性倾向
两件坏事加起来不会变成一件好事,两种相互冲突的东西也不能构成和谐的整体
回避人-孤立型人格(他会干预我的事吗?——不要介入、不要依赖、不要影响)
一种是疏远他人,一种是对自我的疏远(感情麻木愚钝)。不许别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只有当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紧张,孤独是为了回避紧张时才是神经症孤独
需要1:不介人,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在被侵入时焦虑不安(强迫性表现)
(1)自立自强,(2)限制需要(3)保守人的隐私
目的是追求绝对的独立,把独立本身看成了目的,为了独立而独立,具有盲目性和强迫性,忽略了独立的价值最终有赖于能帮助他做些什么
神经症追求独立的目的是为了我行我素,不要强迫、束缚、义务
表现为对结婚的恐惧,怕承担长期的义务,上班晚五分钟、别人的期待会令他不快、听不得中肯的建议
需要2:优越感:表现为畏惧竞争,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对那种既不能使人变得特别强大而多谋、又不能让人觉得唯我独尊的孤立,没有任何人能够忍受。
需要3:“不变”的推崇:拒不接受任何外在的介入,培尔金特的格言:“对你自己,那就足够了”
总的倾向是压抑一切感情,否认感情的存在,在意识上把任何可能干涉自我孤立的欲望都消除掉
好处是保持自己的品质,获得安宁,有助于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但实际是害怕丧失独特性、怕受支配、怕精神失常
孤独者的价值观充满着矛盾,自我孤立是患者用以对付冲突的最极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使基本冲突无法发挥作用,但对亲近、支配、利已、出名等强迫性渴求并没有消除,注定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
不论是哪种神经症冲突,都是患者内心的一种强迫,是患者唯一的生活方式。患者企图消除冲突的有害后果,而不对冲突本身进行任何改动,这也是患者最终失败的原因。
作为心理医生则需要对整个冲突结构有清晰的统观,不要只被突出的一种冲突形式所迷惑。
患者解决冲突的两种方法:压制某些方面突出对立面;与他人保持距离以便使冲突不再发生。
第6章(理想化意向)
解决冲突的3种方法:
压制人格中的某些方面,突出对立面
使自己与他人保持距离,使冲突不能发生作用
创造理想化的形象,把自己不具有或潜在具有但事实上不具有的能力归为已有。理想中的形象越不真实就越脆弱,它的错误之处在于把对完美的追求错当成真实的理想本身。
第6章提出患者解决冲突的另一种试图—理想化意向:创造一种自以为是的意向,时时觉得他能够或应该是这种形象,这种心中的形象与实际相距甚远,但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是实在的。
理想化意向功能:
1.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和自豪
真实的自信建立三要素:
活生生的,能发挥实际效用的感情力量
是自己认定的目标得以不断发展
有能力积极主动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神经症趋势阻碍了自信的建立,原因在于:被强迫的趋势,削弱了患者的行动能力,造成了对他人的依赖,对情感的压抑导致了感情的瘫痪,无法实际有效的调节人际关系。由于基本冲突导致的分裂,使得理想化的形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确信自己具有无究的威力。
2.获得报复性的胜利(通过想象,因而脆弱)
3.取代真实的理想,
4.否认冲突的存在(僵死不变的原因)
5.使对立物显得协调(抹杀真实的人格而突出理想化的自我)。
理想化意向的存在遮蔽了内驱力的强迫性,却包含着患者的真正理想成分。
弊端:
1.虚构理想的自我,因而导致了脆弱,进而导致了对实际努力的反感,期待别人的肯定,憎恨更为突出的人
2.造成患者对自我的疏远;使患者忘记了真正的感受、相信的是什么,忘记了真实的自我。造成了更大的人格分裂,以致产生新的冲突,阻碍自我的正常发展。
治疗的任务是是患者意识到自己理想化意向的详细情况,并帮助他逐渐认识到它的功能及主观价值。
第7章(外化作用)
外化作用:患者将内在的过程感受好像是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便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
患者企图用外化作用消除冲突:患者不仅把过失当作是别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是别人的,当一个人感到他的生活无论好坏皆取决于他人时,他自然一心想改变他人,惩罚他人,影响他人,或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干涉,同时还导致患者对外在的条件和人过度依赖。(投射与“小我”)
这一章有一个很积极也让我很受触动的点:即病人一旦经医生诱导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不加考虑的马上把问题的根源归咎到童年时代。但作者认为,这种对童年的反复叨念,是一种勤于自审的幻觉,患者不能把自己看成生活中的主动者,而是被永远限定住了。对孩童时代的片面强调,表明了患者的外化倾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追溯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却深陷在这个解释中不能再继续向前一步)
(个人很喜欢这一章,经过前几章的铺垫和理论阐述,这一章开始利用搭建的理论细致的进行分析。)
第8章(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神经症患者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统一的理想化自我,同时也制造了新的裂隙。为了保持平衡,需要继续围绕冲突建立防御机制,(保持其假和谐的)手段有:
1)盲点作用:
将潜藏的冲突排斥在知觉之外。
2)分隔作用:
只顾局部不顾整体,什么是给朋友的,什么是给家人的,什么是给敌人的,什么是对公的,什么是对私的,分的清清楚楚。(这是患者被冲突分裂的结果,也让我想到了中国人的对家人,对外人,“小爱”与“大爱”)
3)合理化作用:
通过推理过程而达到自我欺骗,创造人为的和谐。
4)严格的自我控制:
试图压制一切自发性。
5)自以为是:
既能消灭外在疑虑,又能消灭外在影响。实际上,一个人越是自我孤立,坚守独立,外在影响越容易成为他恼怒的诱因。(让我想到了--开放意味着安全)
6)捉摸不定:
还没有树立明确的理想化意向。
7)犬儒主义:
否认道德价值的存在,从而使患者无需弄清楚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
第9章(恐惧)
神经症结构变得这么僵硬而难以改变,到底是什么样的力在起作用?是患者的恐惧,害怕一种平衡被破坏。
恐惧最具体的表现:
1.对神经失常的恐惧;
2.对丧失理智的恐惧;
3.害怕失去平衡(生活习惯的任何改变,一次旅行,工作有变动都会引发不安)
4.害怕暴露:病人为了维护和发展保护性结构不惜采用虚伪做法。
恐惧的防御机制:
1.回避任何类似考验的场合,假如无法回避,便尽量谨言慎行,自我节制,戴上假面具;
2.有一种无意识的意图-要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无需再怕什么揭露。
。
为什么恐惧:
害怕暴露自己无意识的虚伪观念。
害怕被揭露后自己要面临的藐视、轻视和嘲讽:因为患 者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立足于自身,使得他过份看重甚至于依赖别人对他的评价,自忆的评价显得无足轻重。
恐惧使患者的真实自尊大大降低,非真实的自傲大大上升;患者把真实的自我极度贬低,却把他人看成巨人。患者失去了自我之见
对屈辱的畏惧来自于受伤害的自尊,外化、理想化形象等手段都是为了修复受损伤的自尊。
神经症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恐惧浓缩后的东西,就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如果我们想最终取得人格的整合,就必须不断面对这些恐惧。
(霍尼在这一章里剖析的好透彻,她毫不留情的指出了我们的伪装、纠结,也指出了我们的症结)
第10章(人格衰竭)
表现1.精力分散。
带着冲突的生活意味着生命力的巨大浪费,也意味着不是分散了精力就是自己挫败了自己的努力。当一个人在根本上处于分裂的状态时,不能将精力集中于任何事物上。
精力的浪费或误耗发端于三种大的紊乱失调:
(1)遇事犹疑不决;(2)普遍性办事无效率;(无意识的抗拒压迫、内心的扭内和显出无能与笨拙,各种拧巴、矫情)(3)普遍性懈怠;对任何努力持一种有意识的反感
表现2:不真诚。神经症中“无意识的假象”: 一个内心有分裂的人是一个破坏了道德的完整的人,不可能完全真诚,增强了自我为中心的趋势
真诚,即不欺,即所谓显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内在,毫无保留、毫无掩饰、毫无虚饰
而自我中心论则把别人看成了工具
1.爱的假象;
2.善的假象;
3.兴趣与知识的假象;
4.诚实公正的假象;
5.痛苦的假象;
6.无意识的自大:对别人的真实的个性缺少真正的尊重
表现3.立场不明,不可靠。
表现4.对责任的态度: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神经症患者为了逃避冲突会运用外化作用,认为自己无过错,同时拒不承认因果关系。因此,对临床医生而言,最有利的治疗就是让病人知道后果,使病人从心理感到,只有改变内心里的某些东西,才能获得自由。(同时要对病人的道德加以关注。)
第11章(绝望)
绝望的症状:
想到死、自杀的念头
轻浮随便
一遇困难马上泄气
算命
长期的抑郁
绝望感本身是有意识的,但绝望的根源是无意识的,表现为患者不愿意做最小的牺牲,不愿有一点点改变,不愿意做微不足道的冒险。其根源在于患者已经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
索伦。克尔凯郭尔《疾患致死》中:“所有的失望根本上都是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感 到的失望”
约翰。麦克马雷:我们的存在除了意味着充分地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别的意义?
原因在于患者在冲突中精力一次又一次分散到过多的方面;从事着想成为理想的那种形象;在为人处世中重心不是落在自身,而是落在外在因素上。最终,患者放弃了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绝望是冲突造成的最终产物。
冲突——试图解决——自我疏离——冲突
重复失败导致失望
理想化形象的破灭——导致产生浓重的自卑感——愈加不思进取
作为医生要意识到患者的绝望和绝望的强度,并要理解患者的无望感完全来源于其内心的纠葛。要相信病人从根本上来讲是能够自己解决冲突的。无望感的分析有利于预防自杀和抑郁。
霍尼在这一章向我们传达了特别积极的态度:神经症中的强迫性趋势并不是本能的,而是发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这些趋势能够发生改变,由之而产生的冲突也能真正消除。根本的改变是可能的。
不安全感——不信(自己、别人)——冲突——更不安全
信——我们(自己和别人)——爱——安全感
如果说病人的阻力是力求内心维持现状,那么还有一种动力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建设性力量---如果病人开始认识到无望感是个问题,但最终能够得到解决,哪怕这种动力局限于最初仅想摆脱最深感不安的症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病人在体会到自由的快乐时,其内心的动力会越来越大。(总结:首先你要有成长的意愿,有改变现状的意愿。)
解决自卑感 的动力——内心的建设性力量——忍受成熟的痛苦——放弃原有的态度——进入未知的新态度——认识自己能够改变——动力增强
第12章(虐待狂趋势)
失去了希望的患者会变得有破坏性,同时又试图通过代偿性生活求得补偿,这就是虐待狂趋势。
这样的人可能一心想奴役他人;他们的满足来自于玩弄对方的感情;自私地利用伙伴。
感到自己的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会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他们让别人来分担自己的不幸,同时这也是他们用来缓解自己刻骨铭心的嫉妒的手段。他们被迫把自己的自卑外化,转而责怪、排斥、侮辱他人,对他人的攻击成为自我保存的需要,通过使别人不幸试图缓解自己的痛苦。
这些追求中的破坏性因素给患者本人带来了反作用:自卑感和焦虑。这两种因素也是虐待冲动被压抑的主要原因。如果虐待冲动被更深的压抑,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所谓的倒错虐待狂。
倒错虐待狂:自我退守,避免奴役他人,结果是失去了要求的能力,处处谨言慎行,不敢表达任何意愿,甚至不敢有意愿。
霍尼认为,虐待狂的破坏性趋势不可否认,但是在表面非人性行为后边,是一个受着痛苦的人。是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生活击败了他,而他寻求着代偿。
结论(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要解决冲突,只有改变人格中那些造成冲突的状态,而只看到自己的基本冲突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一章,霍尼结合前面章节(神经症的冲突、患者的无意识和冲突造成的结果)从不同层面给了心理医生很细致的建议:如何逐步帮助患者意识到冲突并正视冲突。
步骤:使患者意识到他的特定倾向或冲突的所有公开或隐藏的表现,帮助他认识那种强迫的性质,使他能够认识那种倾向或冲突的主观价值和有害结果。
方法:应该是有益的,患者能够承受的、能够促进建设性思考
治疗目标:
1.病人必须取得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感到自己主动活跃,在生活中有力量承担责任,也能够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
2.病人获得内心的独立,既不藐视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也不盲从。尊重他人的个
3.感情的自发性:感情的觉醒与生机,既有能力表达也有能力控制
爱既不应是寄生般的依附,也不应是虐待般的支配和控制
马克默雷:一种这样的关系,它本身就是目的。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因为对人来说与他人分享体验是再自然不过的,我们相互理解,在共同生活中发现快乐与满足,向对方表现和敞开我们自己的心扉。
总目标:.争取人格的整体性: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整个的心溶进自己的感情,工作,信念之中。
立足点是: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医生的作用是帮助患者变得自由,从而能自己去争取实现那些理想
屈从性——能够与讨厌又欺负自己的人平等相处,不必自我抹杀
攻击性——不再感受被淹没的恐惧,与他人一样生活、奋斗
回避型——有能力去爱,不怕抗争
神经症患者会强迫性的维护现状,能够刺激其产生强大刺激力量的是来自于病人对内心自由、幸福、成长的渴求
变得更强有力,更少敌意——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拒绝外化,消除自我鄙夷——改善与自己的关系
与弗洛伊德的区别:
社会文化论——生物决定论
因扰人的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冲突倾向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偶然的个人的体验
冲突表明了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紊乱和失调
弗氏的力比多,卡氏认为是人对温情和友爱的渴求
费氏精神分析强调童年经历,卡氏立足现在当前在人的内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人的异化:个人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成了与自己本来面目相异的陌生人
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树立理想化形象——外化——恶性循环——虐待狂
结论:人既有能力也有要求去发展他的潜在可能性,使自己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