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参加了一个活动,是朋友介绍的,她说活动里主要参与者都是90后,涉猎广泛,分享者的观点也很开脑洞。
我想先表达一下对地点的感受,因为它勾起了我一段不太美好的回忆。活动在一家青旅的酒吧举行里,是比较典型的云南、西藏等地酒吧的文艺风格。
沙发用有民族特色的布艺装饰,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13年在雨崩,住在民宿里被跳蚤在腿上和腰部咬的三十多个包(大部分都被我抠破出血了)。多么惨痛的经历呀!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个环境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觉得应该不会再来第二次了。
但在参与了两个小时之后(虽然还会有一些走神儿的情况发生,但精力可以集中的时间又长了,为自己鼓掌,也说明活动很吸引我),我觉得这群人非常有意思有深度,希望更多的融入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所以,我特别为天津能有这样的非盈利组织和活动感到开心和骄傲(创始人和主干团队点赞)。
其实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这个活动到底叫什么名字,但让我感受到参与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非常的强。主持人亲切但又不失规则感的串场照顾到每一位参与者,让我如沐春风。
以上这些话我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美,而且我真的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参加活动的,但写出来后让我会有一种自上而下审视评判的感觉(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内心的年纪感在作祟)。
总之,就像08年我们从川藏线出来时,遇到的那一群刚刚参加完高考,计划用骑行入藏作为自己成年礼的青年,按时间算来他们应该是第一批90后(当时60后70后对90后的评价是“无药可救的一代”)。当我们在一座废弃的建筑里遇到那些正在午休的年轻的骑行者,我觉得他们很优秀,很有主见,他们心中有更广阔的天地。
我相信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接过上一代人传递来的接力棒时,我们也会奋力奔跑,直到将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人。
感觉自己已经将接力棒传递出去(或者说一直没有收到过接力棒?呵呵),但我依旧希望在场上和这些正在奋进的年轻人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