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逛菜场,在这里能最直观的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菜场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规规矩矩的大型菜市场,这种菜市场一般在室内,每种类型都有统一的划分,海鲜类,蔬菜类,肉类等等。还有一种是沿街而成的地摊,多见于两小区之间的小巷,与其叫菜市场,不如叫菜市街更贴切。相对而言我更喜欢逛后者。绍兴人很悠闲,吃完晚饭也总喜欢去菜场溜达一圈,看到有想要的就买一点,就算空手而归也就当做饭后散步了。
漫步于菜场中,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的人。这其中大多是妇女,她们照顾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踏上舒适的便鞋,套件慵懒的开衫,再挎上漂亮的菜篮,熟练地在琳琅满目的果蔬间挑选,思忖着今天给家人做什么美味佳肴,盘算着冰箱里还剩些什么,什么东西该买了,哪一家的便宜,哪一家的新鲜。一路走过去,不难见到很多在讨价还价的人,有时候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也就是为了几毛钱,或者多加的一点点菜。
这种露天菜市场,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自家种的菜,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虽然有些卖相不怎么样,但是绝对天然,他们不吝言辞的赞美自家的菜品,言语中透露着自信,往往在这里买菜,他们不会计较多给你一些菜,因为是自己种的,只是自家吃不完出来卖,并不是专业卖菜的。其中有些老人可能年纪很大了,拿着不错的退休工资,但是他们不愿意停下来,勤劳的绍兴人一定要找点事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劳动惯了,不晓得享福,觉得整天待在家里很难受。而对于那些有固定摊位的,他们的菜一般是去批发市场进的,往往卖相较好,排列整齐,在他们这买菜老板会为了几毛钱而跟你争的唾沫横飞。
在这个支付宝横行的年代,这里的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现金交易。绍兴人喜欢用硬币,用绍兴话说起来就更加亲切了,叫做“gô子”,你来我往之间,“gô子”落地的清脆声音,都零落在那种乱哄哄吵嚷嚷的市井气息中了。
在这样的菜市街,因为来买菜的都是附近小区的人,很容易碰到熟人,于是两个人就开始驻足拉家长里短,分别之时一句“偶毛为”。随着现在学校规定在学校里必须说普通话,很多小孩在家里都说普通话,不说绍兴话了。绍兴话是吴语的一个语种,保留了很多文言的字义。如绍兴话里面的“弗”是“不”的意思,“小官宁”是“小男孩”的意思,而且绍兴话总是会在最后一个字加上语气助词“哉”。与邻近的杭州,宁波,上海话互通度较高。但是十里不同音,往往通过口音就能知道你是哪个镇哪个区的人。
绍兴菜讲究“醉霉腌”,醉蟹醉虾,用纯正的绍兴黄酒浸泡,色如活物,栩栩如生。还有鲁迅笔下的,霉千张,霉汗菜梗,具体做法我也不清楚,闻着是真的臭,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碰,但是大人们都对这些钟爱有加。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在父亲后面买菜,父亲总是问我想吃什么,然而我总是会说不知道。年纪越来越大,这样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渐渐的,我只感觉小时候父亲高大的背影似乎越来越模糊了,以前买菜很少会问价格的他也开始会讨价还价了,唯一能找回当年感觉的大抵是父亲转过头来的那句“今朝切搜西哉”吧…
费孝通说中国社会就是乡土性的。没有精神文化支撑的文明不会长存,在这个活色生香的地方,感受人间烟火,感悟生活真谛。我爱这座城市,因为他的存在。
老绍兴,醉江南。
201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