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被我们奉为“心灵之饮”,它能给我们的生活注入健康与和谐。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们在举起这杯心灵之饮的时候,不免心生担忧——我喝的是茶还是毒药?
近日,《福建这些茶叶上黑榜,铁观音、金骏眉、正山小种问题突出》一文,在茶圈子中引发热议。福建部分茶商,为让茶叶外观、汤色更好看,以次充好,在茶叶中大量使用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经科学测试证明,长期摄入这些食品添加剂,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对小孩。
该文经由国内国内多个茶业媒体刊载后,业内顿时骂声一片,众多茶人及消费者,对此曝光的茶商及非法行径,展开了强烈的谴责。在茶叶中过量添加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于情感、于道德、于法理、于良知,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种行为都是无法容忍的。
如果不是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这些检测结果,我们实在难以相信茶叶在质量安全上,存在这么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所赋予的文化情感,让我们一厢情愿的觉得,做茶的人应该是单纯的、善良的,茶叶在所有的食品中,也应该是安全的、健康的。
直到问题曝光,我们对茶叶的期望,顿时晴天霹雳,如梦初醒。原来“茶叶”也不干净、不安全了?
我们长期对茶叶心怀一份美好的信任,让茶叶成为了食品安全监管之下的一片盲区。
福建这些茶叶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国家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茶叶经济利益驱动这双从因素的必然结果。
此外,广大消费者一方面对于茶叶缺乏正确的认识标准,另一方面在商家的忽悠下一味片面追求茶叶的外在感官,这样也给了诸多不法商贩可趁之机。
茶,具有文化属性,也具有商品属性。作为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当做一种修身养性、丰富生活的一种方式。但作为商品,就当一视同仁,与其他商品一样,接受市场与法律法规的监督。如果监督不善,连茶叶最基本的安全底线都不能守住,那么茶叶的文化属性,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茶文化”对不法茶商没有任何约束力。解决问题,还是需从根本上着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明确茶叶安全生产标准,提高茶叶市场准入门槛。对于不法商贩,应当重罚。
有人认为,消费者对在选购茶叶时,要擦亮双眼,提高鉴别水平。如果消费者都是火眼金睛,那还要国家质检部门做什么?一个成熟、健康的消费市场,所流通商品,应该是符合标准,让消费者放心选购的产品。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黑心茶商可以不喝自己的茶叶,我就不信他们不吃转基因粮食、瘦肉精猪肉、速成鸡、激素抗生素牛奶、农药水果蔬菜、地沟油油条、口水油炒菜、和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激素、抗生素……”
健康,才是心灵的根基。
作者:谭泽荣
本文为中国茶友会特约评论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