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选择正确的?
很多人学英文,“用英文”根本不是刚需。
那些少数学会的人,对他们而言是刚需,“需求”越强,学的越快越好,咱们没有学会的时候,也能凑合,然后用着用着就熟练了。
要找到自己的真正刚需,才是自己的自驱动力。
身边有小部分这样的人
1、善于分析,常常能作出更优的决策;
2、善于琢磨,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
3、善于说服别人,有更强的影响力。
对于他们而言,“寻求真相”就是刚需。
分析能力就是“一切能力之王”。
他们就会为了满足这个刚需,接下来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他们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障碍。因为是刚需,谁也拦不住。
若“分析”是我的刚需,那我认定某个问题需要解释,我就会不断地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再思考、在观察、再分析、再总结、再补充。这个过程可能会很久。
优秀是一种习惯。俞敏洪。
对于一些人而言,“优秀”真的是一种刚需。
他们的态度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什么是牛人?
1、有“做第一”的执念;
2、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3、有过多次“做第一”的经验并能将其总结出来。
运用:去面试前,想清楚,我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或者做到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大脑是可塑的。
刚需塑造大脑。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
“刚需”本质上看,是根植在价值观上。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
少数“进取型人格”的观念:
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早期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很正常,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和变化,都会好起来的。
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很多钱”
因为,赚钱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刚需。大多数人的实际刚需是花钱,而不是赚钱。
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而绝大多数人“赚钱是为了花钱(消费)”。这个差别,造成了财富分配的巨大差异。
一个共识:
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被动接受。
人的天性,懒惰、贪婪、嫉妒等“七宗罪”都是刚需。所以,
“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就是在任何 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那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
“财商”的培养显然是最需要耐心的。
与财富相关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来”缥缈甚至虚无。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一辈子。没有耐心的人,会陷入短视,他们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是他们的刚需。否则,他们会立刻放弃。
“现状”
其实“活在未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那么容易做到,岂不是每个人都活得很好?
“每天都要深入思考未来”,对很多人是有点困难的。
所谓“现状”,本质上是“过往的积累”。
这样就很好理解,若“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那肯定是因为“过往的积累”不够。
“目光短浅”的根源: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现状越差,越没用积累,就越急切。
所以“马上改变现状”是很难的,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们只能: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所以,对现状不满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满”本身不会增加任何积累。
1、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2、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3、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价值观。
选择正确的“难受”
1、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2、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习得的;
3、假以时日,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例如,学英语时发音很差,自己就要作出选择了。
1、因为自己没有进步而难受(再多说一点,再多练一点)
2、因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而难受(干脆不说了,干脆不练了)。
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选择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