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讲尊重事实,相信逻辑,无视非议,预测的多了就会越来越准确。他说要笃信,但对于这个观点我却有些质疑。其实这是第一次,之前他所有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有些话语甚至像重锤一样砸向我的灵魂。
一、我的观点
因为眼前尚有不能摆脱的苟且,这让我必须活在当下,这样的人生才足够真实。然而对于未来有太多美好的期许,那让我必须要高标准的要求现在的自己。对,说的还是现在,把现在活明白了,七年才能成为一辈子。活在未来就像是假装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努力地混迹于那个圈子,总有一天你也会成功。我更想说的是这样的活法没问题,前提是你不按照成功人士的方式去享受生活,而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以他的做事方式去行动才可以。否则,你预测准确的所有优越感会变成更大的枷锁,让你束手束脚。
股票赔了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后来我把它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要想“别人应该做了吧”,“这样应该没事”,等等诸如此类的的自我安慰。工作中你可以不做但是至少过手的东西要检查,这可以让你避过很多大坑。生活中也是,尽全力去做,心存期待,但是也要有最坏的心理准备,这可以避免很多让你措手不及的状况出现。
二、我的规划
我更倾向于现在的生活由三年前的决定影响,未来的模样由现在的决策影响,通俗的讲就是合理规划吧。说实话我走出舒适区也是经过犹豫和挣扎的,这确实需要极大地勇气,这不仅仅是意味着从头开始,还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学习,接触更多的人。我的勇气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我宝宝,这是我自身的需求。还有就是我个人也比较看好教育行业,随着二胎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教意识也在逐步普及,未来的优质教育资源一定会集中在小孩子的身上。
我之前从事的是自助行业,这里所研发生产的软件和设备只有一个作用就减轻人力负担,进行自助操作或者干脆取代人员服务。快速高效是这个社会所追逐的,互联网的优势让它强势的渗透到各行各业,未来一定会有新的变革。但我没有什么笃信的预测,请原谅我思想的狭隘以及不够宽广的知识面。
没有强大的行业背景支撑,也不够多的前沿知识,更加没有精准数据,我不敢也不想说未来的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很多工种的科技化、自动化是大势所趋,我深刻的明白一点就是让我的孩子以后想要做得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我希望他有创造力,他是独立自由的,可以规划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美好蓝图。我不想限制他的发展,再经历像我一样被过去的家庭影响也罢,还是被教育体制局限也好的人生。
三、我的过去
人对自己的规划应该是源于经历,再结合对未来的基础上所做的计划。我小的时候是被这种教育理念洗礼的:你要出人头地,你必须好好读书考名牌大学,你的人生才会圆满。父母的学习都很好,但是他们没有机会上大学,那个时候兄弟姐妹很多,没有多余的钱去做那么“奢侈”的事情。所以我也算是完成他们的梦想,在这种望女成凤的殷切盼望下,我读书的唯一目标就是考大学。
大概是在青年文摘或者是知音上,偶然读到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成就完整的人格”,我喜欢到每一个笔记本上都写着这句话,现在看来那应该是一种被压抑的内心情绪宣泄。我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也曾痴迷过金庸,我想应该是羡慕那种侠客风范和自由畅快的人生。除了世界名著,其它小说是被禁止的,而我的年幼根本明白不了名著中某些苍凉又深刻的人生。所以不管是哪次考试失利还是某个老师反应我做的不好,我内心就有深深的愧疚和自责。这世上有种抱歉叫做,我觉得对不起父母。
当然这种结果式的思维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工作中我因为高度负责受到了肯定,却对家庭生活造成了许多困扰。售后工作的琐碎挤入了我的日常,老公最讨厌的就是我们出去玩的时候我电话接个没完没了,好不容易周末休息在家有时还要抱着电脑忙大半天。他接我下班几乎没有准时出来过,经常会因为等待发火,但还是会照旧来接我,我感动于他的付出也是我决心跳槽改变现状的动力之一。
四、设计冲刺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又升级了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并且对于我们研发和行动也有推进作用。作者是用五天封闭聚焦的时间找到重点问题,列出解决清单,由关键团队一起做出决策,建立原型并且进行测试的方式进行快速的产品迭代。
我忽然发现把这两种思想进行融合能更好地进行规划,因为笃信的根基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源自扎实的推理和不断的拷问。而闭环式的设计冲刺可以为预测未来提供一种可行并且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