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黄金周的一堂作文课上,写作要求是这样的:
“在你的身边,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父母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偶尔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当发生这些不和谐的小插曲时,有没有一个和事佬出来调解矛盾呢?想一想,把他的故事写下来。注意要写好人物的语言。”
下面是这位学生的原文,题目是《将心比心》,作文可能有些枯燥乏味,建议你还是阅读完它。
将心比心
2017年的冬天,9月30日的晚上星期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家里和妈妈吵了一场架,吵架的原因是这样的。那天晚上妈妈说:“明天天气比较冷,你明天穿一件秋裤。”
我说:“妈妈,我不想穿秋裤,穿秋裤不舒服。”妈妈说:“不行,明天天气冷,要多穿。”我说:“不穿不穿就不穿。”你要不穿明天就不要上学了,为什么不穿秋裤就不能上学,为什么妈妈。因为是我说了算,你不穿我就打你,妈妈你打死我我也不穿,外面天气那么热。
外面天气冷,你这孩子我说冷就冷,哪怕一天不去上学也得穿,妈妈刚说完就重重打了我。妈妈说:“你这下穿不穿。”我大声哭闹的说:“不穿。”刚说完,爸爸就出现了,问怎么回事。我委屈地把事情的经过解释给爸爸说:“不就一件小事小事,用得着打吗?”我听了爸爸的话,我脸红地说:“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不听你的话。您平时都辛辛苦苦的为了我,我不应该不听你的话。”妈妈说:“孩子,我不应该打你和骂你。”我说:“妈妈,没关系,都是我的不对。”
第二天早上我去学校穿了秋裤,觉得果然舒服,妈妈的话是对的。放学回到家,我对妈妈说:“妈妈,你说的是对的,今天有些冷,多穿一条秋裤也很舒服。”妈妈说:“好孩子,这才对了嘛!”通过爸爸开解了这件事情。
我耐心地对这个孩子的作文进行了修改,孩子所叙述的事情很平常,没那么文雅,但是语句可以变得很通顺,比较容易上口,这也是我要求的写作基础。我对此这样进行了修改:
将心比心
2017年
的冬天,9月30日的晚上星期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家里和妈妈吵了一场架(发生了一次小矛盾),吵架的原因是这样的。(:)那天晚上妈妈说:“明天天气比较冷,你明天穿一件秋裤。”我(用肯定发口气)说:“妈妈,我不想穿秋裤,穿秋裤不舒服。”妈妈(急切地)说:“不行,明天天气冷,要多穿。”我(淘气地)说:“不穿不穿就不穿。”“你要不穿明天就不要上学了”,“为什么不穿秋裤就不能上学,为什么妈妈。”“因为是我说了算,你不穿我就打你,”“妈妈你打死我我也不穿,外面天气那么热。”“外面天气冷,你这孩子我说冷就冷,哪怕一天不去上学也得穿,”妈妈刚说完就重重打了我。妈妈(紧接着)说:“你这下穿不穿。”我大声哭闹的说:“不穿。”刚说完,爸爸就出现了,问怎么回事。我委屈地把事情的经过解释给爸爸
说(听),(爸爸严肃地说):“不就一件小事小事,用得着打吗?”(爸爸对妈妈说:“孩子现在长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想法表示支持”;同时,爸爸又悄悄地对我说:“妈妈每天为了你,非常的辛苦,你要多体谅妈妈,明天你试一下穿秋裤,如果真感觉不舒服,再脱也不迟。”)我听了爸爸的话,我脸红地说:“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不听你的话。您平时都辛辛苦苦的为了我,我不应该不听你的话。”妈妈(深情地)说:“孩子,我不应该打你和骂你。”我说:“妈妈,没关系,都是我的不对。”第二天早上我去学校穿了秋裤,觉得果然舒服,妈妈的话是对的。放学回到家,我对妈妈说:“妈妈,你说的是对的,今天有些冷,多穿一条秋裤也很舒服。”妈妈说:“好孩子,这才对了嘛!”通过爸爸(的化解),(我和妈妈这次的小矛盾解开了)
开解了这件事情。
这篇作文并不难,要求也并不高。只是让学生描自己身上的一件与他人的“小摩擦”,这里面不需要很好的修辞,也不需要优美的好词好句。要的,就是考验和练就学生是否能表达出完整的一件事情。就是这简单的200字孩子的作文中,出现了“打你”、“我说了算”、“打死你”、“不要去学校了”这样的情绪用词,孩子和家长的直面冲突,好像已经越来越多。
10岁的孩子对一件事情的记叙,他是根据真实的场景在线来写的,我开始想到了孩子可能是胡乱写的,可是如果没有所见,孩子也不会去模仿和回忆。那么是什么原因,刺激了家长(长辈)对孩子的直接语言攻击?
换句话说:是什么引起了家长的怒火情绪?俗语:这娃把我气的半死,他就是不改。
我们很多家长们能在单位里磨练的心胸开阔,能很好的处理和朋友、邻居、以及上司的关系,却常常在孩子问题上高嗓子破喉咙,几乎让自己变得失常,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搞清楚立场问题。那,什么是立场问题???
我们在和朋友合影后,我们的第一眼总在寻找照片中的自己,这叫一种立场;我们去旅游时,发现了前面有一个大洞,漆黑的一片不说,还有阵阵冷风,导游给我们说特别安全,他都进去过很多次了,可是你自己还是本能的选择另走他路,这也是一种立场。立场有很多种,然而,情绪和立场有着直接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类:
世界上的立场可以分为三大类。1.物理立场:一是一,二是二。2.设计立场: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3.意向立场:问题的根源是你,不是我。
1.物理立场:一是一,二是二。
比如小孩手里拿着一块石头,一松手它就会掉下去——这时孩子不用教,慢慢就会明白的物理学道理;火、装着开水的壶不能用手去摸,小孩不会因为壶不能摸而哭——我们最初的物理立场的教育。
物理立场指:你不能控制和抗拒的,这种立场下,你会对你接触的事物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不去控制、没法改变的态度。
2.设计立场: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
比如你受邀去朋友家做一顿饭,这几个菜本是你最拿手的,可是做出来却相差甚远,朋友也不好意思说难吃,最终餐盘里剩下了很多。但这个问题不在于菜,而在于做菜的人,所以在这种挫败感之下,我会想办法来改变和挽回,或者重新改变我的拿手菜。
因为是你想让这道菜受到朋友的称赞和夸奖,你在做饭之前已经有一个既定的想法,如果结果不这样,你就会觉得有问题,就有想办法去改变它的欲望和冲动。
3.意向立场:问题的根源是你,不是我。
意向立场和设计立场不太一样,比如孩子对父母,或者父母对孩子,都会有一个意向立场——你该怎么样,如果你不怎么样,我会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你,而不是我。
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张嘴就是“饭做好没有”,父母就会不高兴,因为父母设定的是,他应该进门就叫爸爸或者叫妈妈。父母是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如果做不到这样,就是孩子的问题。
生活当中,我们常常把这三个立场搞混。很多时候,我们出现错误反应或情绪出现动荡,可能就是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采取了不恰当的立场。
举几个例子,让你更能体会:
1. 飞机上的噪音 Vs. 院子里的噪音
坐飞机的噪音是非常大的,但常坐飞机的人从来不会抱怨噪音,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原因是他对飞机的噪音持有的是物理立场:飞机本来就这样。
但是,假如你在家里休息,邻居家小孩突然在院子里制造了某种噪声,虽然这个噪音比飞机的噪音分贝要低得多,你还是会很生气,因为你这时候采取的是意向立场:是孩子发出了声音,他安静些,可能就不会吵到我。
2. “小孩什么时候最烦人?”
一个孩子什么时候最烦人?客观讲,他刚出生的时候最烦人,因为他有什么需求你也不清楚,他除了哭也不能干别的,一晚上他能醒十几次,拉屎拉尿……所有这些你从来没干过的事情,你就得去干。
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所有的父母都不觉得小孩那个时候最烦人——因为父母对那时候的小孩是物理立场:孩子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等孩子再大一点儿,也有烦人的时候。比如有一天,小孩突然说了一句他自己都不懂的脏话,大人是不太会生气的,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说过类似的话”或者“这孩子一定是接触了不该接触的人”。这个时候,父母采取的是设计立场——问题出现,原因归结到自己,同时还想着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
但是,等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会觉得:这是他最烦人的时候。
你看,这时候,十几岁的孩子生活能自理,不会乱拉屎拉尿,有什么需求也会直接说,很好沟通嘛,结果呢,你发现他是最烦人、最不好沟通的——因为你的立场在他成长过程当中,逐渐从物理立场转到设计立场,现在又转到了意向立场,也就是一个潜台词出现了,“他应该怎么样”。意向立场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应该怎么样”,如果孩子不是这样的,父母自然就会产生一种 “怨恨恼怒烦”的状态。
总结:警惕意向立场的滥用(警惕“问题的根源是你,不是我”这种想法。)
当意向立场作为一种自然出现的有用立场,我们不能滥用;当你的情绪处于“怨恨恼怒烦”的某一状态时,你可以提醒一下自己,“我现在是不是在滥用意向立场?”这时,比较有效、简便的方法就是重新回到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让你的心智能量重新回到认知状态。
总而言之,意向立场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立场,它很容易让我们远离认知状态。
芦老师个人感知分享:
孩子一路成长,我们家长和老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问题种类很多,有的还根深蒂固,貌似不那么容易解决。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些目前的问题,其实都和年龄相关,都只是年龄的附带品。
就像尿床和啼哭,孩子尿床到4岁,最多到5岁,这个问题就随着年龄消失了。可是慢慢的,也就有了新问题。现在孩子写字差,拖拉散漫,游戏上瘾,也是这个年龄的通病,不是绝症,不是不能改变,随着年龄增长,他自己会有改变。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遇到年龄增长时附带的各种问题时,陪他们一起度过,帮他们建立自信,帮他们看清周围环境的真假,让他们变得坚强。而不是在2岁孩子尿床时,把他教育的立马不再敢尿床。
回到开篇这位学生的作文,他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结尾,我没有做任何的修改:
之后,我和妈妈的关系变得更好了,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能让妈妈和我分开。
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比妈妈的话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