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是我国古典舞蹈流派之一,其舞蹈素材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价值,在促进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拓展上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敦煌舞的形成与发展
众所周知,敦煌石窟是位于我国西北位的古代艺术宝库,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壁画中千姿百态、造型优美的舞姿形象,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素养,真实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活面貌.敦煌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敦煌石窟壁画上的舞姿形象为元素,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创造出的一个新的舞蹈种类.敦煌壁画中的舞伎形象和古代传统的艺术形式为敦煌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以"天宫乐舞图"为主,描绘的是画师想像中的乐舞神,舞蹈形象肢体曲线鲜明,弯曲幅度大,这种佛国天宫的神话形象造就了敦煌舞独特的舞姿特征.此外,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舞蹈图像都配有乐器图像,这种乐舞共存的艺术形式,使敦煌舞形成了持乐器舞蹈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典型的是反弹琵琶舞姿,画中舞伎上身向右前倾、屈立左腿、右腿屈膝、大腿高提、脚步上钩、拇指用力翘起,反背琵琶于脑后,左手按弦,右手屈于音响后拨弦的优雅姿态和妩媚的神情,都为敦煌舞的形成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创作灵感.通过对壁画中的舞蹈素材进行提炼和再创造,诞生了《千手观音》《胡旋》《金刚》《莫高伎乐情》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敦煌舞蹈.
二、敦煌舞的艺术特点
敦煌舞的创作注重人体整体的协调和表现,追求手、眼、身、法、步相互配合的整体艺术效果,具有曲中求圆、自由灵活、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曲折迂回、轻盈飘逸的审美表现力,在表现手段、手法舞步、指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敦煌舞的曲线美
敦煌舞是在复活敦煌壁画舞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其舞姿"S"的曲线造型是从壁画中提炼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姿态,它是印度和希腊舞蹈与唐代宫廷乐舞相结合,并吸收、借鉴西域各民族舞蹈舞姿而产生的.具体而言,舞者通过头、肩、胸、胯、膝、踝的异向扭动,从头到脚的各个关节不断调整、变换使自体呈现出"S"型的弯曲造型,这种曲线使敦煌舞蹈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在展现肢体曲线时,敦煌舞姿不仅有"S"型的三道弯和多道弯的曲线,还包括有柔和、直角、拧身型等不同的曲线形态,每一种曲线都有准确的分寸感.这主要是因为创作者在舞蹈创作时将曲线与传统古典舞的"圆"的特性相结合,以曲为主,辅以弧线,将身体线条、结构、走向等变为柔软的弧型,使舞姿呈现出绵软松弛的状态,尤其在勾腿、端腿、飞旋、踏步、合掌、抱拳等曲线运动中表现出众多圆形图案,以多变的形式使舞姿展现出温婉飘逸、绚丽多姿、风情万种的美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洒脱娇媚、富有变化《丝路花语》《大梦敦煌》中高超非凡、富有诗意的"反弹琵琶",还是新近创作的《飞天》中轻盈自如、自由翱翔的舞姿,都完整地展现了敦煌舞的曲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