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炒股赚钱了会想着盈利兑现,亏损的时候却不割肉?
为什么5000点的时候还有人杠杆加仓,2800点的时候却悲观失望?
为什么理论上万年一遇的股市暴跌,在现实中却屡屡发生?
主流经济学有个“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人通过审慎思考,做出理性决策,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告诉你,这不一定对。
16世纪起,资本主义产生,生产力提高,欧洲开启一段狂飙突进的发展历程。在科学领域,这个时期的欧洲,涌现出一大批在人类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天才,为近现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7世纪中期,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为标志,西方科学成就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
从亚里士多德哲学,到欧几里德数学,再到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西方科学发展的逻辑体系,一直体现着这样的观念:即认为事物是线性发展的,有因必有果,只要掌握足够的变量,便能精准预言事物发展。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绝对的、刚性的、和谐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精准无比的巨大钟表,内部齿轮严密咬合,走时分毫不差。
这种观念,同样影响到经济学。18世纪早期,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亚当·斯密,赋予了经济人两个特质:一是自利,二是理性。“理性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通过理性决策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数个人充分博弈,形成市场,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但“看不见的手”最终使得市场进入“均衡”。
亚当·斯密的思想余泽深远,200多年的时间里面,从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大师辈出,流派林立。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里面,始终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石。“理性人”假设,使经济学形成了一套严密且自洽的知识体系,主流经济学家们甚至认为,经济学可以同物理学一样,建立模型或数学方程式,并对现实世界做出解释。
有个人要做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是理查德·泰勒。
说起此公,在学界大大有名。怎么有名呢?试举几例,学界一直将泰勒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大热,和他一起合作写论文的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对,就是那个写了畅销书《思考,快与慢》的卡内曼),早在2002年就已获奖;2013年刚获奖的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研究行为金融学还是受到了泰勒的撺掇。用Google 学术对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论文进行检索,泰勒的引用率常年排前三(怀疑Google 公信力的人,请自行百度)。
尽管“李广难封”,但泰勒的江湖地位毋庸置疑。泰勒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试翻译为《乱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是他的新作,2015年中旬出版,主要内容是作者治学经历、对行为经济学的思考、相关知识介绍及案例分析等。该书以作者的治学经历为主线,娓娓道来,不难读,对行为经济学有一定兴趣、想要了解学科历史的人必看。
读这本书,感觉泰勒 “行为经济学奠基人”的称号实至名归,他和卡内曼、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等人联手 ,从心理学领域切入经济学,挑战主流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通过种种鲜活的实证研究,给主流经济学“松了松土”,却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使经济学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得到增强。
泰勒在书中引用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的观点,库恩认为,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专家集团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即所谓“范式”,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在内。当用现有范式无法解释现实中大量反常现象时,范式就受到威胁。危机到来,革命开始,范式改变。
具体到经济学,泰勒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经济现象已经无法用当时的经济学解释。
主流经济学中,“理性人”是理论基础,正是因为人是理性的,所以性格不同、肤色各异、地处四方的各色人等,可以被一个标准模板所代表。“理性人”存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如可比性假设、连续性假设、传递性假设等。然而,泰勒的许多实验却表明,现实中人的选择行为常常背离理性人理性行为的一系列假设前提。这几个公设对理性选择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在实验中或在现实中又的确有反例。而且这些反例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多到足够动摇根基。
比如,尤金·法玛(Eugene Fama) 提出有效市场假设(EMH),认为市场价格永远是对的,投资者不可能战胜市场。泰勒的研究却发现,一段时间内表现最差的股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跑赢此前表现最好的股票,也会好于大市。
又比如,泰勒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卖出已有利润但股价仍在上升的股票,死抱已亏损而且股价持续下降的股票,均为非理性行为。
行为经济学在当今已可算显学。但如同任何新鲜事物,它的诞生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到经济学界传统势力的“围追堵截”。书中对此也屡有提及,例如泰勒曾经就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之谜写了一篇论文,准备投《Journal of Finance》,但大名鼎鼎的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却开启了战斗模式,他一度游说期刊的编辑,不要发表泰勒的论文。
又比如,该书提到1985年,在康奈尔大学,传统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很热闹。回过头看,当时参会的衮衮诸公,都非无名之辈,其中泰半获得了诺奖。比如其中有支持理性人假说的默顿·米勒、尤金·法玛,管理科学大牛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此老也是天才,研究涉及管理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有机会单开一文说之),还有此前提过的卡内曼、特沃斯基 (又是一个天才,如不是过早辞世,应该也可以获诺奖)。泰勒写这段很传神,说当时讨论气氛紧张,他不得不说一些小笑话来缓和气氛。
科学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寻求“好解释”的过程。当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很多现象时,行为经济学的诞生,可以看做一个必然现象。泰勒恰逢其会,筚路蓝缕,可谓“功莫大焉”。人类并非机器,有血有肉,除了理性思考的一面,也有在体液循环下做出的种种“非理性”行为。而行为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中冰冷的“理性人”假设,将经济学从方程函数中导向人间烟火。
经济学,从此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泰勒在《Misbehaving》结尾的时候说,行为经济学接下来有三大任务:一、继续寻找系统性偏离理性假设的人类行为;二、建立统合性的理论;三、应用。从现状看,行为经济学在第二点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路漫漫,其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