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读了标题的两本书,而这两本书的阅读花了一个月的时间。2月份的时候奋起了一个月,然后3月初转换环境后,之前的习惯和心性一下子都不见了,渐渐回到了原来的节奏,所以这两本书也读得磕磕巴巴的。也正因如此,在阅读《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时才觉得,这本书就是在说我啊。尤其是其中对于完美主义者和冒牌综合征的描述。
以下为《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书中片段摘录:
如果成功不够完美,我们就会感到尴尬,甚至还会觉得丢脸。完美主义者无法接受微小的价值或进步。
完美主义者和拖延症患者都爱看电视(或小说),因为看电视不会出错。
在内心自我设限的情况下,他们虽然和别人从同一点起跑,但可能会在心里想“我膝盖受伤了,而且累得不行”而不是“我一定要赢得这次比赛”。
那些被完美主义困扰的人,总体期待、信心和自尊心普遍较低,因为他们那些过高的具体期待很少能得到满足。比如,作为社交完美主义者,他们的社交标准很可能是像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中那样的,他们希望每次交流都能无比顺畅、自如……还有完美。因为他们很少(甚至从未)达到过具体标准,这自然就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总体期待。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每次与别人交流时(甚至在开口之前),他们的内心期待都会瞬间崩塌。一张嘴,要么内容欠妥,要么表达有误,要么喋喋不休,要么沉默到尴尬,要么话题无聊,要么紧张到出汗,要么自己慌乱,要么对方焦虑,要么眼神接触不自然,要么过度关注对方的小毛病。
纠结不放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纠结者总是过分关注自身的问题及/或引发问题的原因,并经常对自己过去的表现感到自责。研究发现,纠结不放的行为与社交方面的完美主义有着密切关系,即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呈现最完美的状态。
被人拒绝可能会令人沮丧,但是请记住,这种拒绝和失败是一次性的:你只是被那一个人在那个时间以那种方式在那个领域拒绝了而已。遭到一次拒绝不等于未来再无翻身之日。
认同需求会伤害你的身份认同
在心理学中,冒牌者综合征指的是有些人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内心深处却“有强烈的蒙骗他人的感觉,仿佛成就都是虚假的”。这样的人表面上成就显赫、风光无限,却总感觉自己名不副实。研究显示,这种定义下的“冒牌者”对过失特别敏感,错误引发的焦虑也更为严重。患上冒牌者综合征,并不是说你真的名不副实——只是你内心产生了这种感觉。
冒牌者们有一个奇怪的特质——他们会向他人揭示自己的缺点。比起呈现给外界的总体形象,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每次具体表现,他们甚至故意想要推翻自己被高估的公众形象。汤普森(Thompson,2000)等研究者发现,与非冒牌者相比,冒牌者对消极评价有更强的恐惧,所以他们成功的一大动力就是达到他人设定的标准。
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冒牌者综合征”这个词,第一次知道了自己身上这层枷锁的名字。本书前半段是让大家识别自己是不是完美主义者及其带来的危害,后半段则提供了许多方法和工具教大家如何转变思维、去应对这个问题——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而这些办法的核心,与《微习惯》不谋而合。
《微习惯》,顾名思义就是非常微小的习惯,小到让自己的大脑觉得“没有威胁”,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此才能减少大脑的意志力损耗,可以直接“顺手”就去做了,进而转动行动的齿轮。而作者这两本书的内核是相通的,要想实行微习惯的策略,必须得成为一名不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可做不了。因为完美主义者无法在内心里将一个不会引起大脑任何反抗的小动作视为成功。
以作者自己举例,斯蒂芬想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而他对应的微习惯是“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这个方法要想成功,需要达到内外两点。在外,所设定的习惯一定要够“微”,让自己能够每天都去做,都去坚持,即使是哪天睡前想起来自己忘了做也能马上在床上来一个,然后心满意足的入睡。在内,则要从心底里认可——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是一种成功,即使自己真的连续1个月每天只做了一个俯卧撑,只要能坚持每天做,就将此视为成功,真正的失败是连一个俯卧撑都没有做。
微习惯正是用于解决“万事开头难”这个问题的,如果你能连续3个月,每天都做一个俯卧撑,那你就相当成功了。而在这三个月中,如果哪天时间充裕,颇为有兴致了,也许会顺手做到八九个,然后心跳开始加速,索性再做上一组仰卧起坐吧。渐渐的,也许让自己每天做10个俯卧撑也不会引起你大脑的抵触了,那便可以修改微习惯,逐渐加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旦哪一天觉得加码的微习惯让自己内心有了抵触就要马上退回去,保证让自己每天决定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不会消耗意志力才是关键。
微习惯的公式: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我曾给自己设定过许许多多的长期计划,并且基于自己根深蒂固的“完美主义”心态,在5-10年内的自己,在写作领域有着不斐的成绩,同时掌握了多种乐器,考取了四五项难度颇高但认可度也很高的证书,会化妆会做饭会跳舞,还能每年阅读50-100本书。按照计划,5年或10年后的自己非常的完美,人生赢家,似乎把人生过去几十年的遗憾都一股脑塞到未来几年去完成。于是计划完成的第二天,这个计划就没有得到执行。我想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时间跨度很长,真正的成功在遥远的未来,而现在每天做的事情只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无法直接链接到目标的成功,没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没有紧迫感。其二是来自目标的压力让自己想逃避,想要在5-10年内达成这么多的大目标,细化到每一天的工作量是不少的,于是大脑的抵触随之而来,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大脑就不停的在潜意识里给自己输送摆烂的信号。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我想用微习惯的方法来试一试。
不将出版一本书作为成功的标志,而是每天都要打开电脑写100个字。
不把三个月减重5kg作为目标,而是每周去三次楼下健身房,去了就行,去干嘛都行,穿牛仔裤去也可以。
不要求自己一年要读完100本书,每天能看10页就是成功。
不要求一定要在10点前入睡,10点前能躺在床上10分钟就算成功,哪怕没换睡衣,之后想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