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非暴力沟通》,开头说到,不是打啊骂啊才叫暴力沟通,那些暗含讽刺挖苦的话也是暴力沟通。比如你上司跟你说:又迟到,要不要我给你买个闹钟啊?
正好前几天看豆瓣上的一个话题:你为什么辞职?
有个回答也是和暴力沟通相关,她说她之所以离职是因为她领导总是挖苦讽刺她,比如对她说:都不知道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
我也想起来自己的一个经历。
大概5年前,我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刚进去的时候,有一个资深业务员带着我。
那个资深业务员,暂且叫她凯莉吧,她留着过肩短发,有时候会随意地扎起来,高颌骨,看起来不苟言笑的样子。
我那时候毕业没多久,新进一家公司总是显得小心翼翼的。有什么问题也喜欢自己琢磨,实在搞不懂了才开口问别人。
有一次,要给客人发邮件介绍新产品。凯莉让我整理好产品信息,每个产品介绍都要配上产品的图片。
我问她照片从哪里找?她说去找设计部的拿。
我就去找设计部的同事拿了,当时有个照片设计部还没拍出来。于是我就请设计部的同事现在拍给我。
灯光、角度各种调试,拍照需要一些时间。我就回座位等着了。
回到座位收到凯莉的消息:邮件写好没有?写好先发给我看,不要直接发给客户。
我说:还在等设计部的同事的照片,有个产品要现拍。
凯莉说:你拿上产品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我进去,她看了我一眼,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上班的时候,要带脑子来。
那神情,那语气,我真的很难想象,她是在骂我。
然而,她的意思确确实实在说我没脑子。
我尴尬地笑了笑,不知道怎么回应。
她接过我手里的产品,打开她的iPhone手机,拍照。
拍完之后发给我,补了一句:这种事情还要找设计部拍吗?你知道她们拍一个照片花费多少精力?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那一天,我一整天状态都很不好。凯莉那一句刻薄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那家公司我没做多久就辞职了,不是因为那句话,而是收到了一个心仪的offer。但是那句话确实一直都让我非常不好受,看到凯莉就犯怵。
现在才知道,原来那叫暴力沟通啊。
所谓的暴力沟通就是致力于满足某种表达意愿,却忽视了人的需求和感受的沟通方式,最终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就像上面的例子,上级对下级说:“都不知道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 凯莉对我说:“上班的时候要带上脑子”,上级用这种伤害人的话语表达了他对下级能力的极大的不满。他们知道这些话会伤害别人吗?我想他们肯定都知道的,但是他们还是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满(意愿),选择忽略别人的感受。
暴力沟通的另外一点是,忽视了人的需求。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他们真正的需求可能只是希望下级做事能靠谱一点,聪明一点,但是并没有在他们的表达里说出这样的需求。
应该如何非暴力沟通呢?
关键要素是观察。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然后客观地说出观察结果。所谓客观就是不要带有评论的意味。
我们习惯根据观察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直接说他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
比如在路上看到人乱扔垃圾,我们通常不会说他刚才扔了垃圾,这样影响环境卫生,而是会说什么人啊乱扔垃圾,缺德!
如果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而且是批评性的评论,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最常见的两种是责备自己和指责他人。
责备自己,觉得自己做的实在太糟糕了,内心遭受到了打击。
指责他人,觉得是别人的问题,直接怼回去:“我扔垃圾关你P事,多管闲事!”“我没脑子你才没脑子呢!”
以下是观察和评论的语言的对比。
可以看到,暴力沟通是非常常见的。我可以控制自己,但是别人要“暴力”我怎么办呢?我也改变不了别人的说话方式呀。
我们可以关注需求。对方指责我们是因为他需要我们做得更好,这是他的需求。如果这是合理的需求,那我们就接受,然后付出行动。
毕淑敏有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不要管他人说话的语气,只要考虑他说的话有没有指导意义。
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呢?那你管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