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么一批人。他们那样想着,那样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远。——摘自《民国风度》
对话岁月,万语千言,历史这本书,让我们慢慢翻阅。时光留下的回忆,已是沧海桑田。如果可以穿越,我想溯着长长的时光隧道重回民国时代。去遇见那样的一批人,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因为他们的人生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为依托。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群“硬朗““好玩““有趣“的人。
民国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也知道,如我等小民,真的有幸穿越过去,可能就是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被土豪劣绅压迫的小百姓,民国其实是少数人的繁华盛世,绝大多数人的萧索荒年。
正如电影《让子弹飞》里葛优演的师爷那句搞笑的台词: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书归正传,《民国风度》是简书好友“阿丙读书”老师推荐的。
有人说,为啥现在不出大师了?因为大师已在民国时都出完了。民国短短30几年,涌现出来的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诗人学者,堪比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他们的风趣风雅风骨又可与魏晋名士的风流狂欢相媲美。
读了《民国风度》,看一位位大师,穿越时空款款而来,如一场美丽的流星雨,在中华天空熠熠闪光。
如,曾昭伦,不修边幅的名教授,他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有说有笑讨论化学新发现,让过往行人不胜惊骇;带伞外出,天降暴雨,衣服湿透,依然提伞走路……
他一生致力于化学研究,比谁都投入,比谁都拼命。他表面不修边幅,但他内心的边幅比谁修得都齐整,那就是“志”,那是知识分子内心的底线和依托。这是与现代学者完全不同之处了,君不见,现在的大学里,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价值观变异还有浅浅的诗之种种,归根结底,是当代知识分子做人做事,缺少了对时代对民族和对自我生命的承担,人生缺少了“士人”的底色。
如“铁肩担道义,辣手住文章”的民国名记邵飘萍。
如,民国第一位抗日烈士——蔡公时
如,亦儒亦武真豪杰——蒋百里
如,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周饴春
如,硬朗的兄弟——马寅初
如,宁跳江,不批孔——容庚
……这些人,生活中的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斯人已去,精神犹存。
如文中的邓广铭所言,我研究鲁迅,不仅要讲鲁迅,还要接着鲁迅往下讲,往下做。
让我们倾听大师的声音,追寻大师的精神,在大师留给我们的心灵净土里种菊修篱,唱响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
最后,再次感谢“阿丙读书”老师的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