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标题又扎心了。
当初动笔写这本书第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就立了个Flag,要给每一章节做个知识地图,到这一篇已经是第6篇了。暗问自己,这样的输出算什么质量?
为什么要输出?
都说用输出作为目的,来倒逼自己输入,那输入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是本书一直在强调的观点。
输出的成果是否能解决问题,成为了输出质量高低的主要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具体可以分为四类:
1. 是否能有助个人求职晋升或各种评选?
2. 是否能用于推进下一阶段工作?
3. 是否能用于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
4.是否能用于赚钱?
如果最后输出的成果不属于以上几类,按照书里的观点这样的输出说难听些是“自嗨”。
这个观点很功利,又很现实。
这里想到个很有意思的点,或许有人会问,有的人就纯粹就是为了放松,为了消遣而看书,看个言情小说,盗墓小说之类的,那就不叫学习了?写篇读后就没有啥价值了?
其实还得看读书的目的。为了产出有用的成果,那就是在学习。为了纯过程的享受,那叫娱乐。
看完言情小说,如果能洋洋洒洒写了篇感人至深的读后感,还联系了实际生活中的两性关系的改善方法,那也是一有价值的输出。
看完盗墓小说,如果能总结出一套项目管理的方法论,那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输出。当然真去实践盗墓,挖明器倒斗赚钱,这不算。
输出成果长什么样
明确了为啥要做输出,就要确认这个输出物到底长啥样子,载体是什么。书中介绍了7种输出的成果样子,含金量由低到高分别是:
1. 记录笔记
2. 思维导图
3.解读文章
4.对外分享
5.内化实践
6.复盘文章
7.课程开发
我想可能还可以加个0.1级。拍照打卡。
朋友圈晒参加培训拍的PPT照片,或某本书经典话语的照片。这种输出物基本属于“晒后即焚”的模式,拍后就忘。有多少人会回去好好看上课拍的照,好好听上课录音的呢?
再看自己读这本书的输出,除了每一篇练习制作知识地图外,前几篇写的读后感更像是在复述,按照原书结构在复述,还是算是第一层。在最近两篇里,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解构了篇章的结构,算是开始在解读了。自己明显也感觉到更充实,能感受到这种梯度的能量。
有知识地图,有对文章的解读,有整理成文字对外分享,那总的来看我的输出差不多在浅浅的第四层,算是中不溜秋。可即使是这一层,也是在做二手知识的传递,真正要为己所用,尽量往第七层走。
先结构化,易于内化,再重新解构,方便再次外化。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好的输出物有啥要求
1. 标准化。
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标准化。把输出的信息确定下来,方便今后更快得对标应用。
2. 清单化。
清单是一个很简单但是很高效的工具,如果这个清单还是个有梯度的量表的话,就好像前面提到的7个等级的输出物。输出成果如果做成了一张清单,那更能嫁到到其他的学习成果的检验上。
3. 视觉化。
包括数据视觉化,或是概念视觉化。
前者可以做各种饼图之类,这个能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后者可以做各种概念关系图,这个能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
视觉化的输出物能一图抵万言。帮助自己梳理思路,也让别人更清晰易懂。
如果能把输出成果做到以上三点,那就容易从个人的输出复制到团队中去,方便团队成员更快成长,这个就有点个人经验萃取,向组织复制的意思了。
附上输出力的知识地图,下一篇,迁移力。
欢迎关注,一起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