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本善”与“性本恶”(佘海潼0417)

        孟子的性善论论述了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尊重的需求;荀子的性恶论则论述了人的生理需求。但依笔者之拙见,人性的本质是一种兽性,是一种利己主义,不可简单地用纯恶或纯善划分。其两者其实是人性中不同层面的互补,而不是互斥。因此相对来说,其实我更支持佛教里的“性本空”论。为何这样说呢?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而人作出的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事,则是因为外界的逼迫,就像水因压力而倒行。人的初始,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且孟子以性善论为根据,在政治上也提出了仁政的主张。

        而荀子则认为礼义出自君子所为,为即指人类的后天行为,这完全取决于人后天的发展;而因为不加修身的人会作出奸杀淫掠的事情,认为这是人的性情,是性本恶的论证。同时荀子反驳孟子的观点,认为孟子所谈的“人因失去本性而做出坏事”时,也是一种人的本性,是一种丢弃美好品质的本性,这也是一种性恶。同时荀子提到人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是恶的,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荀子认为只有教化才能改变人性本恶,就以《劝学》为例,荀子希望用学习改变人性本恶。

        但是二者没有抓住其所在层面来看。人性应该分为好几层,从下到上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与自我需求。孟子谈论的心理活动属于高阶的范畴,而荀子则从人初始的最低需求来论。这样的一场辩论,有点像从道德的制高点与人民的温饱的最低点的一场没有实际意义的辩论。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的善恶就像黑与白,其实都是人定的规则,善和恶,不过是大众的一种主流方向决定的。假如回到原始世界,没准善与恶的界限就相反了。人的形成,不过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共同的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努力,我们都是初次为人,凭什么你知道什么是人性,所以不如说人性本空,让时光慢慢磨出自己的人性,磨出自己的人生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