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核心思想是讲熬夜对人身体健康有巨大危害,其中援引《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中的数据:中国人在2019年的平均入睡时间已经推迟到23:55。80%的人都有晚睡的习惯,其中近乎一半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
这不禁让我想起上周在培训班是作课前分享《习惯》时,我在最后发起一个倡议,要在场同学找出自己最痛恨的一个坏习惯并尝试改变,记得当堂授课老师讲她最想克服的就是晚睡问题,看来晚睡习惯困扰着很多人。
熬夜成为当代人生活的常态。
分析人们为什么要晚睡时,作者提出了“报复性”消耗时间的观点,即白天时间给了工作,晚上要么加班要么陪小孩做作业,只有到了十点(或更晚)以后才迎来了“自由”时间,所有“不舍得”早睡。
这种观点给我很大启发,我也一直痛恨自己的晚睡习惯,即时当天没有紧急要完成的事项,我也会刷刷微信、看看视频网站等搞到十二点,一看到了午夜,告诫自己必须睡了,洗洗漱漱清理明天用的东西,哦豁十二点半了,上床准备睡,真正睡着已经快一点了。
以上是我生活中经常上演的一幕,滑稽的是我去年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早起的习惯,最初几个月是6点起床,后面因为睡眠太少,推迟到6:30,但虽然时间还是坚持下来了,但效果可想而知打了很多折扣,因为睡眠不足晨间效率很低。
从前,我一直以为晚上迟迟不睡是因为拖延症,但昨天这篇文章从心理学给出了新的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给了我巨大启发——按照这个逻辑,改变晚睡习惯的心理建设非常简单,即时间换时间,既然晚睡是舍不得晚上的自由时间,那么不妨把它调换到早上好了!同样时长的自由时间,可一旦完成了这简单的一步替换,将换来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更好的生活掌控感。轻松地做到一举多得,简直不要太划算,值得马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