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ost2ez上托管基于Wordpress的独立博客已经两三年了,一直也算是满足于相对便宜的空间价格和还算不错的服务;但是仅仅是一个简单的wordpress的服务(而且本人博客也远远够不上红火),却在近期遇到过两次所谓流量超限的情况,实在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于是动了再次折腾的念头。
这次,稍加思考,就决定了Jekyll这个静态博客的方案。
写了这么久的blog,现在早就已经算是「反璞归真」,心无杂念了,但求有一个可以干干净净写字,踏踏实实保存的地方就可以了——免费空间尤佳。
基于Jekyll的Github Pages无疑是能够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服务。
具体的建站方法,只要稍加搜索就不难找到,特别是Github Page自身的页面说明也已经足够清楚,我想说的是在这之外的一些「水面下的工作」。
首先,从wordpress导出的xml文件导入到Jekyll的系统的任务,在Jekyll的网站上可以找到说明。准确的讲,就是一条现成的Jekyll import的命令就完成了,简单,清爽——可是,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想导入历史数据,那么,按照Github的建议,在本地搭建一个Jekyll的环境,几乎就是一个必须做的事情了,而这其中涉及到的从Ruby环境安装配置,到因为GFW导致的GEM工具访问源的不稳定(从而需要用国内镜像来规避),都是不动手做都不会想到的问题,所以,千万不要心怀侥幸。
接下来,当我导入完成之后,发现两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多年来混迹各个BSP之间,导致的关于文章标题和内容格式的极度混乱的状态,让整个_posts目录简直没法看。
特别是为了能够平滑保留多说系统的评论内容,我想用无后缀名的页面地址,可是由于早年不讲究所导致的中文文章标题,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有bug,无法正确生成链接。更不用说以前的那些中文标题名体现在文件名上,都是眼花缭乱的URL编码;
所以我决定开始把所有这些乱码文件名都改成英文的……改了十几个之后,我就退缩了。开始写python,先URIdecode变成中文,再用google translate变成英文,最后重命名,幸亏有这种好工具,好歹花半个晚上脚本,再花了点时间转换,可算是搞定了。
其次是早就知道的问题了,导出的生成的文件都是html格式,基本上内容都是各种tag满天飞,而且05年以前的博文,直接格式在我上次搬移的时候就已经丢失了,不管多长的文字都是一行到底,到了这个时候才深切的感到markdown的美,面对这十年间写下的550多篇文章,就算垃圾,也忍不住想好好整理一遍,所以我就开始逐篇进行格式转换甚至是添加「注释」了。然后,几乎导致了这段时间的睡眠严重不足甚至是肩周疾病……
然后发现想做Categories和Tags需要自己稍微写下plugin才行,于是我就吭哧吭哧学着写了两个,好不容易本地实现了,挺高兴了——发现Github是直接打开safe开关,禁止插件的。
所以只好写两句shell,每次都本地build好了再上传。
最后,为了能够满足强迫症患者的心理,除了我常用两台电脑上本来就有这个repository之外,又用网盘同步了一下_posts目录,这样理论上的风险已经降到了很小的程度因为抬头想想,就这么几篇破文章,实际上保存的地方有:我的MacAir,我的公司的Windows的Laptop,Github,坚果云,哦,还要算上我的Time Machine……
至于主题设计什么的,我是一切从简——唯独友链不能丢,虽然现在活着的友链也没几个了。
一直到了今天,才终于算是重体力劳动的部分告一段落,有时间来写下这个消息,并且开始正式准备切换DNS到Github了,希望切换顺利。
我这是越忙越折腾的作死的节奏啊。
PS. 切换很顺利,而且评论也平滑的切换了,当中还有点小插曲。原来的WP中我选用的url格式是类似 http://mooninsky.net/title , 可是现在虽然我已经配置了'/:title'形式的url,但是在GithubPage上点击之后会自动跳转到形如 http://mooninksky.net/title/ 的地址,多出这么一个'/'就硬是让「多说」没法识别了——最后仔细看了下文档,只需要在post插入多说模块的时候,向.ds-thread传递data-url,保证这个地址和以前一样就可以了,多说是优先利用这个data-url来识别贴子的,至此,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