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心知其意
[释义]:心里懂得了它的意思。形容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或掌握了技艺的要领。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这是一段极其模糊的历史,不,更像是神话。
比起毫无根据的盘古创世说,司马迁将人文初祖黄帝领衔的五帝作为《史记》一书的开端,不仅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做了力所能及的归纳,而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中华史学开一代风气。
在司马迁之前,典籍里对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相继为帝的伟大人物,不仅缺少必要的资料,而且记载还有相互抵牾之处。结合相关资料我进行了整理:
(1) 关于黄帝的主要是:“黄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擢道谨耳,人而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山海经·大荒北经》
(2) 关于颛顼的主要有:“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山海经·大荒北经》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淮南子·天文篇》
(3)关于帝喾的主要有:“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名姜嫄,是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次妃陈锋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吕氏春秋·音初篇》
(4)关于尧的主要有:“尧八眉,八者,如八字也。”——《尚书·大传》
“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敌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5)关于舜的主要有:“舜身六尺有奇,面颔无毛,亦圣也。”——《孔丛子》
“若稽古帝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尚书·尧典》
从这些语焉不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规律:一是黄帝、颛顼和帝喾三位由于过于久远,基本上是以半人半神的形象出现,《山海经》是主要记录。而尧和舜就稍微褪去神的色彩,事迹就出现在春秋战国一些书籍里了;二是对于五帝的记载各典籍基本上区别在在血脉传承的不同。
“心知其意”这个成语很到位的概括了太史公的态度和心情,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 所以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走访,参考了《尚书》、《礼记》、《山海经》、《春秋》、《国语》等书,对五帝的世系和具体作为进行了辨析和充实。
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战胜炎帝,擒杀蚩尤,修德振兵,播百谷草木,初步彰显中华民族宏伟气象。
颛顼“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达到“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的效果。
而尧和舜作为儒家称道的上古圣人,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花了三分之二的笔墨着重描述,尧帝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舜帝更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领袖魅力简直无与伦比。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也是华夏后裔们凝聚的核心。司马迁的整理和总结固然有很多疏漏之处,但是他遍览群经,而且实地考察,用叙议结合的生花妙笔把这一模糊的源头变得那么可真实可感。作为《史记》一书的首篇,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司马迁的史学、史才和史识,还有文字背后光荣和壮烈的理想…
西方的神话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是一种强烈的“力量崇拜”,其凝聚形式是希腊式的“神系”,而中国的黄帝作为“人文始祖”,所激起的则是“伦理崇拜”的热情,形成中国式的“帝系”。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尽管还只是一种神话式的“历史”,但已脱离了神话的樊篱,进入了历史的领域。希腊的奥林匹斯“神系”采取了神话表象,其“神系”的主宰宙斯,具有支配自然力的神奇能力,是不朽的天神;中国的少典氏“帝系”则采取了“历史”表象,“帝系”的领袖们,更重要的身份是德高望重的伟人。
心知其意的态度,才有史家绝唱的高度。
万事万物,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