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认知决定你下半辈子的命运》
小A和小B,是从小在一起读书、长大的两个女孩。两个人的天资相差不大,学习成绩不相上下。
两人的人生岔路口发生在中考后。像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小A跟她父母想的差不多,都是认为女孩子读再多书也没用,迟早都是嫁人的,还不如早早出来赚钱。于是小A中考完就出来社会工作了,并很快恋爱、结婚、生小孩。
而小B,却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女孩子。虽然明白自己迟早都要走进婚姻家庭,虽然并不确定自己将来到底要怎么走,可是小B不愿就此中断自己学习的路,她渴望继续学习,继续求知。不管她的父母是否认同,总之小B继续她的求知之路:高中、大学、研究生。
十年后,她们再次重逢。
小A已经是两个女孩的母亲,据说小A还要再准备生,她要为婆家再生一个男孩,实际上在她内心深处,她希望通过生男孩为自己争一口气——小A把生男孩当作向婆家,以及向周围世俗的眼光抗争的砝码。而小B,已有了自己满意而合适的工作,她身边汇聚着各类优秀或成功人士,而她自己,也还正走着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前进路上,未来的人生道路变得越来越宽敞,甚至越来越精彩。
当她们再次重逢,彼此看着对方早已愈走愈远、再也不可能汇集的人生线,小A不禁感叹道:“假如当时我和你的选择一样,那么现在我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整日甚至一辈子注定围着丈夫、孩子和柴米油盐转的家庭主妇。”
是什么决定了她们人生的选择、方向和轨迹?也即命运。
答案是我们的认知。
就像雾满拦江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认知——就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看自己,看他人。
看法不同,观点不同,你的行为也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就在他的名著《梦的解析》中讲过的故事的例子:
有个女孩,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她看到一位男士,好潇洒好英俊,女孩心动,爱上了这名男子。没过多久,女孩的姐姐,突然被人杀害 警方火速破案,抓到了凶手。
凶手就是女孩,是她杀掉了自己的姐姐!
这是为什么呢?
洛伊德说:正常人,完全弄不懂女孩为什么会杀害姐姐。但监狱里的杀人犯,都会不假思索,而且在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答案——女孩杀姐姐,是因为她要再制造一场葬礼!
为什么再制造一场葬礼?
每个凶手都会告诉你:女孩制造葬礼的目的,是她希望再见到自己暗恋的男士。
女孩第一次遇到心仪的男士,是在父亲的葬礼上!所以她认为,要想再遇到心爱的男生,就得再来一场盛大的葬礼!
而为什么正常人不懂女孩杀害姐姐的原因,而监狱里的杀人犯却不假思索而且第一时间的给出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女孩跟杀人犯们是同一个思维模式,他们有着相同的行为逻辑,因而能够相互理解。
对此,作者作了详细的分析,即人类认知是有层次的:
1.相同层次的认知,针对一件事,做出的选择也是相同的。
2.而不同层次的认知,即使是同一件事、同一个目的,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有不同的结果。
3.得出的结论就是:
认知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继而决定着他的人生轨迹和走向。
在我们的成人世界中,不知你有没发现,许多人做一件事情,都很少是经过自己的思考的,即:我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情?许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因为父母要这样,世俗要这样,却很少有自己的判断。
就比方说,一直以来,很多人一结了婚,不管男方还是女方,就开始了为生男孩的博奕,甚至不惜漫漫征程,哪怕头破血流也好,依然初心不改。
为什么一定要生男孩呢?很多人会说想生男孩。再继续追问:为什么想生男孩呢?
尽管答案各种各样,甚至五花八门。但最深层、最核心的答案,不外乎这两个:父母和世俗。却偏偏少了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前段时间网上的一句话:那么想生男孩,你是有王位要继承啊?
赢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因为这句话给了许多没有思考、很少思考为什么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生男孩的人当头一棒,也是一个提醒:为什么你就那么想要,而且一定要生男孩呢?使得许多人在瞬间有种突然开窍,也突然想开的感觉。也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人与人看问题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不同,行为也会不同,而人生就会更加不同。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个人的认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生存状态,也即命运。
认知越完善,看问题、做选择越客观、理性,人生路走得会越顺畅,至少避免走歪路、跌大跤。反之,认知越片面、狭窄甚至极端,那么做出的行为和选择也就越不可思议,也越容易走向人生的绝境。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引用苏斯博士的名言:
你读的书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学习到的知识越多,你能去往的地方就越多。不但是孩子,我们每一个成人,都应如此:敞开心胸,不断地学习、成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