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几何时,宅成了一个贬义词。
宅,是蓬头垢面,是高度近视,是闷声不响,是眼神呆滞。
更因此派生出一个名词:宅男女神。
其实,宅并非那么令人不可接受。
近日才女徐静蕾接受某晚报采访时,就自称是一个挺宅的人。
这些年,徐静蕾一直在“玩”手工,比如串珠,做裁缝,做包包,这些都是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而且,她还说,最近又有新的兴趣爱好了,接下来可能会去学做饭、画画。
而她的男朋友黄立行也自称宅男。他休息时会睡到饱,然后去修理浴缸,清理房间,或者跑去朋友公司“骚扰”他们,叫他们翘班出去玩。
娱乐圈爱宅的人,当然不止徐静蕾和黄立行,还有众所周知的梁朝伟、周星驰等。
商界大佬也有宅的。
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就认为自己是个孤独的人,
——“我是孤独的。我每天和人的交往很少。除非是约人谈什么事,谈判什么的。我平时绝大多数时间是一个人。你看我办公室一般很大,为什么呢?是我平时老是在办公室里来来回回踱步,反复想一些问题。”
——“我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强。我话很少,就是‘是’,‘不是’什么的。我内向,所以我喜欢和外向的人接触。外向的人谈话能力强,两个人在一起不会冷场。”
可见宅并不少见。宅,也并不丢人。
02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宅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
所以,艺术界的“宅人”更多。
宅其实分两种,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主动的。
一、被动宅:不得不宅
被动的宅如被囚禁,被不良身体状况(如疾病、残疾等)所限,不得不宅:
1)因为被关在监狱里,不得不宅。
文学史上的许多传世名作就诞生在监狱里。例如雷利的《世界史》、波伊提乌斯的《哲学的慰藉》、莫尔的《纾解忧愁之对话》都是作者在被处死刑之前的囚禁期内写成的。
还有班扬的《天路历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也是在牢狱内酝酿而成的。
2)因为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得不宅。
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戈雅在他46岁时成了聋子。
他的聋不是像贝多芬那样的严重耳鸣,也不是英国画家雷纳尔多的半聋,而是死一般寂静的全聋。
当所有的影像成了无声的默剧,他不再靠听来理解这世界,只能倚靠深深的注视,以及深刻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德国哲学家尼采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自幼患哮喘病,终生为病魔所苦;
还有咱大天朝太史公所说的“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等,也是牢狱和疾病之灾令他们不得不宅在家里,从而催生了他们创作上的累累硕果。
二、主动宅,享受宅
主动选择宅的名人也不少,如牛顿、康德、维特根斯坦等,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不受他人干扰,而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
还有一种主动的宅与个人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
这一类人群多具备忧郁型气质。如小说家卡夫卡、诗人吉卜林就是忧郁型气质,写作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自我治疗,后来才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形成了他们的独立价值。
显而易见,主动宅的人不是不得不宅,而是本来就热爱宅,乃至享受宅的人群。
无论是被动的宅还是主动的宅,都能把人与俗世拉开距离,从而获得一种超然世外的独特眼光,此时把被压抑的精力投身创作,反而能孕育出伟大的作品。
03
宅被人误解,是因为在有些人的观念里,它依然是懒惰,丧,与世隔绝的代名词。
关于这一点,以上事例已经作出了充分的反驳。
更何况,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社会自由度的不断扩大,宅男宅女们早就有了一个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与外界建立联系甚至深度链接的通道。
打开IE,即可饱览世事;手握手机,就能挥斥方遒。
一样是宅着:在网络游戏里纵横四海,你就是骨灰级玩家;捧着书本细嚼慢啃,你就是“知道分子”;开一家网店,你就是老板;你思考,你还可能成为哲学家……
宅,何罪之有?
所以,关键不是宅好不好,而是你宅的时候在干什么。
是窝在沙发上刷剧肥皂剧,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又一天;还是潜心修炼,苦心钻研8小时,这才是关键。
用宅的时间来创作,写文,画画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长久以往,就是工匠精神了。
可见宅≠懒,宅≠丧。别再把懒惰或者消极的帽子往爱宅的人的头上扣。
04
还有人把宅等同于孤独。
其实也不是。宅与孤独并不能划上等号。
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么?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而孤单,还是一个人的狂欢呢!
所以,孤独与否与是否宅无关,只与你的心境有关。
只要不伤害别人与自己,这个世界包容任何生活方式。
而社交和宅,不过是其中的两种生活方式而已——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里都包含了这两种,只是孰轻孰重,比例不同。
由于个性的差异,有人钟爱热闹,有人青睐独处,孰好孰坏并无定论。
自己觉得舒服,便是好的。
退一步讲,如果说社交是一种能力,那宅何尝不是?
如果说不善于社交是一种遗憾,那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何尝不是?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不是说了么?交流能让理解更为全面深入,而孤独却是培养天才的摇篮。
散文家德•昆西说的话也异曲同工:
——如果一个人不曾让孤独在他的人生中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就永远不可能打开智慧之门。
所以按我说,假如你一直喜欢宅,且宅是为了做自己的事,那就没必要刻意去改变,说不定还能“因宅得福”,有朝一日重现江湖,让旁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呢!
05
说到底,选择宅,不过是选择与自己独处。
从心理学来讲,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何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托尔斯泰更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是不是很高大上?
所以啊,我宅我有理,你不宅你出去。
我是悟恩,最后一句不是骂人,是真的叫你出去,出去交际、交往的出去。祝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