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小学 张敏
——有感于“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得已又居家,居家的这二十多天,早上给一年级的孩子推送适合的微视频,下午对孩子的一些实践作业进行指导点评,充实而忙碌。最欣慰的一点是利用闲暇时间看了许多课,对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有些课型做了一些学习和反思,尤其是一年级语文园地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以及第一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做了一些思考:
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八个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最后一个栏目都是“和大人一起读”,该栏目呈现的是一篇篇阅读文章,一至八单元分别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剪窗花》《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谁会飞》《猴子捞月亮》《春节童谣》,但从题目看都是小孩子的最爱。文章体裁有童话、寓言、散文、儿歌、童谣……朗朗上口的童谣、浅显易懂的儿童散文、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每一篇唯美文章的背后蕴藏着一种哲理,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和大人一起读”理解为孩子的阅读,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大人搀扶,才能走稳。一开始阅读,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个摆渡人,这个摆渡人就是“大人”,这里的大人包括老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朋友、邻居等。比如,在学习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时,老师和小朋友谈话:有个小朋友课前告诉老师,他说,如果别人问我读书是什么味道的?我一定轻轻地告诉他:读书是甜的。从第一单元开始,同学们就尝试着和大人一起读,有时和老师一起读,有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有时和爷爷、奶奶一起读,有时和哥哥姐姐一起读。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大人指的是谁?主要是老师,主要是爸爸、妈妈。孩子只有和和大人一起阅读,才会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理念就是:在大人陪伴下学生进行无压力的、快乐的阅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双重任务,引导和帮助的对象有两个群体,一是对家长朋友开展亲子阅读的指导,二是对小朋友课外阅读的指导。
对家长朋友开展亲子阅读的指导,借助家长会、陇政钉直播,QQ群,通过讲座、网络交流、推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在学校里,教师通过每一个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让孩子初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积极去阅读,并和学习伙伴分享阅读的快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让爸爸、妈妈也学习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孩子阅读。比如,在学习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大人助力,快乐阅读。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1.从第一自然段开始读,先听张老师读(老师只读第一句),花生什么样呢?同学们借助拼音接着老师的读。
2.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评价:这位同学读得声音怎样,字音是否正确。
3.看,故事旁边就有一幅插图,画着什么样的花生?哪位同学再来说一说?再看插图,小松鼠和鼹鼠对话了,他们说了什么?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一会我请小朋友和老师合作读。
4.指名和老师合作读,老师读提示语,学生读对话。
5.小松鼠更着急了,他想快快到了秋天,它要吃花生,小松鼠找到花生了吗?我请同学读给大家听,读出自言自语的感觉。
6.下面老师来扮演小松鼠,你们扮演鼹鼠,我们分角色读。角色互换再读一次。
7.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真神奇,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藕、土豆、山芋、萝卜、地瓜)大自然充满奥秘,除过植物朋友,动物朋友身上也有许多奥秘,老师推荐大家来读《小猫咪穿鞋子》,小猫咪为什么穿鞋子,奇怪吧,老师先给同学们透漏一个小片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故事里藏着小猫咪什么秘密呢?和大人一起读吧。好多好多有意思的故事都等着你们阅读呢,课后继续和大人读。
8.为了更好地读书,我们总结一下和大人读书的好方法,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好过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赠给同学们,我们拍手一起来读吧!
这样丰富多彩、真是有效的读书方法,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后劲,课后才能和大人一起主动进行可持续阅读。
“大人”牵手孩子的阅读,可以在家庭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有书架,有足够的阅读资源。“大人”还可以帮助孩子甄选阅读书籍,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大人”还可以见缝插针挤时间,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把阅读落在行动。“大人”和孩子大手拉小手,孩子和“大人”小手拉大手,定能实现阅读时间最大化,阅读数量最大化,阅读质量最大化,阅读效益最大化。
第一单元还有一个板块“快乐读书吧”,“快乐读书吧“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吧”类同于人们说的氧吧、酒吧、烤吧,是一处进行快乐读书的地方、场所;也可以是一个祈使句式,祈求、命令、建议、叮嘱孩子,读书吧,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两个栏目的设置,是一种召唤,也是一种导向。编者希望把童心和童趣留给孩子,把想象和美好赠予孩子。从入学开始, 就在提示老师,用温润的语言、温和的情感、灵动的思考来引导孩子,滋养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在告诉孩子,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在教材之外。
这两个栏目的设置,也让我们明白 “教材”和“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书的外延远远大于教材,读教材不等同于读书,教材只是一个范例,通过教材,我们要触类旁通,博览全书,达到1+2>3的效果。
牵着孩子的手,走近阅读的殿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