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六章 珠儿
情节回顾
Hester的小女儿从一开始就出场了,不过她到这一章才正式亮相,而塑造她这个人物正是这一章的主要内容。霍桑在她身上倾注了不少笔墨,这恰恰说明她对整个故事来说至关重要,尽管她算不上主角。在品读这一章时,读者最好静下心来,听霍桑用细腻的笔触把这个人物娓娓道来。
赏析评论
霍桑在刻画珠儿时,刻意放弃了现实主义手法,反而着力强调她的象征意义。她的名字本身即饱含深意。耶稣讲过一个比喻,提到珍珠价值连城,而Hester给女儿起名珠儿,似乎有两重暗示,其一,她视自己的女儿为无价之宝,其二,女儿的出生让她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霍桑用许多带有幻想和象征意味的词语来描述珠儿,比如小精灵、小妖精、小仙女。Hester自己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她“禁不住想,这个珠儿到底是不是从母腹生的”。
有一条线,在这一章对珠儿的刻画中贯穿始终,就是她延续了母亲的个性和社会地位。珠儿不为社会所接纳,她是奸情的产物,代表了被破坏的律法。她随心所欲,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在她身上表现出两种分裂的倾向,有时候她完美得不可思议,有时候又被称作“魔鬼的后代”。珠儿和Hester一样,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言人,她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是构成她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儿身上相悖的特性是这一章最值得留意的方面。她和Hester一样代表了浪漫主义——孤独、被主流社会排斥、热爱大自然、抗争到底、容易动感情,充满生命活力。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特性让珠儿很有魅力,不过霍桑在这一章也从另一个角度对她做了一番评价。
阅读要点
珠儿这个角色在《红字》里有四个作用。第一,她象征了整个故事的缘起——通奸。第二,她是父母通奸的受害者,体现了犯罪必有后果这个道理。第三,她是父母因通奸所受的惩罚,二人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的罪。第四,她映照出了律法主义下清教徒的高傲和残忍。
霍桑在这一章的第一段即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伏笔,他说珠儿注定要成为“最终在天国里蒙福的灵魂”。直到结尾忏悔的那一幕,我们方才醒悟预言成真。
尽管Hester代表的浪漫主义得到了正面的刻画,霍桑却不断为故事注入基督教的暗涌。其中一处是Hester“知道自己的行为乃是邪恶,所以担心珠儿可能会承受报应”。
“有观点认为,霍桑在《红字》里探讨了三种罪——Hester被揭露的罪、Dimmesdale藏匿的罪、Chillingworth无法被饶恕的罪,但他还探讨了第四种罪——珠儿承继的罪”。——Barbara Garlitz, “Pearl: 1850 – 1955”
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分析珠儿这个人物时,重点是把握住她身上体现出的双重特性。哪些让她惹人喜爱?哪些让她受到非议?
回应:霍桑用长篇叙述的方式塑造了珠儿这个人物。这颇不寻常,一般来说,小说要介绍人物出场,尤其是孩子,多半会以行动和语言为主,亦即生活中的细节,来完成刻画生动这个任务。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这些场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经验的作者信手拈来,几笔勾勒,就能让读者轻松想象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孩童的模样。但这不是霍桑选择的道路,他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介绍这个特殊的孩子,从而让读者产生特殊的感情,包含了喜爱、同情、困惑甚至畏惧,总之独树一帜,绝不流于俗套。霍桑仿佛岁月中的一双眼睛,时时关注着Hester母女的点点滴滴。他用各种比喻,把珠儿比作大自然中奇妙梦幻的美好事物,让她仿佛精灵一般在字里行间飞来飞去,打破了读者根据阅读经验对孩子惯有的预期,霍桑希望读者对珠儿产生好奇,这样才能和故事的神秘气氛一脉相承,如果单单是喜爱,那珠儿这个人物对于故事发展和深意而言就显得脱节,也太过肤浅了。其实读者隐约觉得,珠儿应该是Hester的镜像,她不会是一个乖顺的小女孩,而会是一个洋溢着激情的活泼生命。只不过在霍桑的设计中,她绝非单纯给Hester带来希望的积极力量,相反,她作为孤苦无依的Hester身边唯一的陪伴,给Hester带来的更多是困惑和阴云。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捉摸不透,而她们自己也在暗暗角力,Hester想用用简单模糊的答案把珠儿身世的问题搪塞过去,但正如她自己在压力面前不退缩一样,她的女儿也不会轻易臣服于母亲的权威,而是仿佛受一股不祥的力量支配,不断向Hester发出挑战,而这股力量的线索就埋藏于红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