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细雨丝丝,冬寒未除,却已发现草木的芽,北归的燕叽叽喳喳,在烟雨微风中穿行,地上的流水缓缓,在等待坠落的桃花,好营造出“桃花流水”的意境。冬的沉寂已经被打破,春的消息在江南水乡格外明显。
有美景的地方是需要人的,需要人的气息,需要人去发现美,江南水乡也因人而出名。我曾听过那么一种说法,说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姑娘,都是水灵灵的、娇滴滴的,有温柔、婉约的气质,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挺有道理的,毕竟江南是水乡呀,在水的滋养中,能不水灵灵吗?我想比起在缺水的地方长大的人也该是如此,风水宝地出钟林毓秀之人。但我也想这并不是绝的的,凡事应该都会有例外,就像现在一样,在江南水乡里长大的每个人不一定就都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有那种不是江南水乡的人长得温婉可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这大概说明了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愿改变模样的江南水乡呀,是我的家乡,是我不愿它改变,可它却不能随我的意愿。那些不变的也是我自认为的,可改变的却还是匆匆到来,几乎消失的油纸伞,可能就只能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寻找,几乎消失的小桥流水,可能就只能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寻找,那份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仿佛就只能留在文学作品中才有价值,现实的生活容不下它们了,最后只剩追溯与怀念。
翻开这些文学作品,看看我们曾经的江南水乡,都是那么美,宛如一幅画,可我又想,除了这些呈现出来的美,肯定也有不美的地方,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没有呈现在世人眼前,被世人皆知罢了。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此,就容易造成了一种对过去的美的向往,没办法,描绘的太美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谁不想这样呢?可现在谁又有心情这样呢?又有环境提供呢?若是写江南水乡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穿越到现在的江南水乡里,他们会怎样去适应这早已变了样子的江南水乡呢?我想象,他们先是寻找,然后看见,最后放弃,因为回不去了。不要为他们有太多的叹息,因为我们同样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