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去世那年,我十八岁。
姥爷去世那年,姥姥77岁,姥姥比姥爷大三岁。
老一辈的婚姻大多是包办式,孩子到年龄时,一方提亲,一方应允了,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我还小的时候,喜欢躺在姥姥的怀里晒太阳,太阳很大,很暖,阳光把整个人照的懒洋洋地,我钩着姥姥的脖子,让她给我讲她和姥爷的故事。姥姥抿着嘴笑,像是洋溢着的幸福与阳光融为一体一般,太阳光下的她闪闪发光。
姥姥比姥爷大三岁。
有一句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
姥姥的一生好像是注定了操劳。结婚之后,她像妈一样的照顾姥爷,生孩子之后,真正放了妈,更是忙的累死累活。
中国的老思想是,女人生来就应该照顾男人,生儿育女,操劳的命。男人则打着挣钱养家、一家之主的旗号,吃喝玩乐不顾家(大多数)。
姥爷在世时,总是喜欢囔囔姥姥,姥爷是个暴脾气,只要自己认准了的事,十头牛也无法把他拉回来。他去世那天是在本来病情的基础上,意外严重摔伤,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那一天,我看到姥姥抱着姥爷的身体痛哭,空气里弥漫着的消毒水的味道带着绝望的气味。
那一天之后姥姥的意识便不再那么清醒,紧接着是腿脚不再灵便。就像是失去支柱的楼房,瞬间倒塌。姥爷离开之后,留下的孤独的姥姥好像瞬间老去了,开始在儿女家轮流居住,儿子家一个月,女儿家一个月。
老人老了,腿脚不利索,不爱干净了
老人老了,喜欢一个人坐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和车辆不息。
姥爷还在的时候,老人家里的生活还算不错,新盖的房屋,绿色的铁大门,家里圈了几头猪,种着几亩地,姥爷还有着修自行车的手艺。孙子孙女也总喜欢去家里凑个热闹,讨点零嘴吃,可谓是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姥爷去世后,姥姥开始喜欢坐在大路边上,看着来往的车辆眼神呆滞,我记得她年轻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习惯,那时候的小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喜欢夏天在门口乘凉,冬天在路边晒着暖暖的太阳,隔着十几米的距离说着家长里短,姥姥在说,姥爷躺在躺椅上,用一块毛巾盖住脸,很舒适的样子,偶尔插个一两句话。那样的下午是惬意的,舒适的,有我,有你,有爱,有阳光。
姥姥开始脑萎缩,不再清楚地记得孩子们的姓名。她也开始像个孩子,看动画片,睡超过12个小时的觉,想着尝试所有孩子们的零食。
孩子在最初出生,是一颗赤子之心,母亲教你牙牙学语,蹒跚走路,一点点长大。老人在年老之后,又换回像婴幼儿的赤子之心,每日最大的乐趣就是吃饭、睡觉。她出生时,母亲教她说话,走路。她年老以后,她搀扶母亲走路,帮母亲梳理话语。
我妈说,老唤小,年龄大了就会像小孩子一样了,老人说,他不喜欢吃面条,不要给她做面条,她喜欢吃肉,和炒的黄灿灿的,油渍渍的鸡蛋。这不就是孩子么?
姥姥和姥爷差三岁
一起走过时间的轨
留下孤独的姥姥守着思念,忍受着孤独
姥爷离去时,带去的还有姥姥一半的心
大你三岁,一生宠溺
兜兜转转,又多你三岁
一别问我故事真不真,我不知道,我只是个说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