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百无聊赖。就随手拿了本《维摩诘经》 坐在暖洋洋的石凳上,恭敬的读:「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不知读了多长时间,只听见斋堂的板声大作,才如梦初醒似的合上书去吃饭。
吃完饭后想拿起经继续读,却怎么也读不进去。
那就想想刚才读进去时都发现什么了吧?
我是读到《问疾品》时被打断的,想起前段时间生病期间写的笔记,有几段话正好和经文有不谋而合之处我把日记中的文字整理了几条,写了一篇《生病和读经带给我几条的上帝视角》发给了同学。
1.病能令人深刻的思考“追逐”二字,进而重新理解“人生”二字。折腾一番,却还是得归结到在平常不过的“修行”二字。
2.生病可以作一个果,也可作一个因。横亘在二者之间的,不过选择二字。
而选择则真可谓是人生第一难学之事,要学会它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从第一条后悔之路中学习,要么从第二条反思之路中学习。
而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大多数人只知代价沉重的第一条,而不知看似艰难实则成本极低的第二条。
第一条路是普通人走的,第二条路则是聪明人和修行人走的。
聪明人通过反思学习如何选择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修行人通过反思学习选择则是为了终有一天能够不再选择。
至于说成本低,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从后悔中学习选择,总要付出一些不可逆的代价。
就像我的叔父。就从全家被他感染梅毒这件事中学会了洁身自好,与其说是从这件事中学到的,不如说是从后悔中学到的。但后悔这种状态的成本太大。他要是早点反思因为嫖娼和老婆总吵架这件事,也不至沦落于此。
而我的病则为“反思”这件困难事提供了最适宜它生长的土壤。正所谓“比丘常带三分病”,我虽仍未受戒,却并不妨碍我带这“三分病”,并深刻的领略个中好处。
3.在医院时,护士给我扎针的时候我会觉得疼,而当我满脑子都是针头钻进胳膊的疼痛时,我会觉得苦。
当时我竭尽所能地回避、排斥打针的疼痛,却不是这样的努力会为我增加“苦”的体验
因为这样的努力都是无效的,结果往往是让自己把痛这件事抓得更紧,还在上面追加了深深无力感。
4.医生负责我的身,我负责自己的心,医生负责我不疼,我负责自己不苦
正是每天都用纤纤玉手给我扎针的护士姐姐令我深深领悟了痛苦这个词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痛,是当下那一刻的体验,一层是苦,是头脑的思维和演绎。
5.不过因病知苦也算是划得来,因为知苦,进而思出离轮回,用功办道;因自己病痛可知众生皆苦,进而则可生出慈悲同理之心;
6.因病可知色身如幻,进而知森罗万象其实不过是梦幻泡影。乃至身而为人的种种美好,亦如绚烂的烟花,在为人带来一霎那错觉般的美好后便了不可得,亦无迹可再寻得。7.某种程度上,疾病是个幻象,因为人有病必然的、也是自然的。
但你脑中关于病苦的概念会编造一大堆故事和你纠缠,一旦你开始相信、认同这些故事,那么,你的痛苦之旅即将开始。
我把这些发给同学后,他发来一个大笑的表情后说:你这分明都是上帝视角的意淫,只能做解释问题的马后炮,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阵前刀。以后还是多考虑些实际的吧。
我一想,也有道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更有道理:我的这些感悟是从经验中总结的,称之为马后炮但也可以,但这一次是马后炮,下一次就是阵前刀啊!
我才十七岁,路还那么长,总有用到这些经验的时候。为什么早早的就放弃了反思和总结这两种成长方式呢?
他又问:你病的怎么样了?
我说:其实无论病与不病于我而言应该是都没什么要紧的,毕竟我是一个出家人,一个方外人士。
既然是方外人士,又求道出家,无论病与不病,该追求的都不过“解脱”二字而已。如此一来,病与不病,区别不大。
不知道啥时候听过一句话,我想送给你:真正的治疗是修行,真正的治愈是开悟,彻底的康复是成道。不成道不可能没有疾病存在,不成道,也不可能真的健康
在你我没有开悟——从内心真正认识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之前,你我的康复就是个伪命题的,因为幻相是虚妄的,因为虚妄所以无形,因为无形,所以无不形,它会有一千张一万张面具等着你我,我们的心也会对这些面具做出一千种一万种的反应,编出一千种一万种的故事。
所以,为成道业,我吃饺子去了,下次再聊,拜拜!!!
他没有再发信息来,应该是无语了吧,毕竟像我这种千年一遇的神经病谁碰谁倒霉啊!
吃完饺子后我洗了个澡,就来写这篇文章了。
除了获得上述的这些上帝视角,我觉得读经的好处千千万万,但也有千千万万张嘴在不停的说,身为这“千万张嘴”的一员,想要不落俗套,自然要写些不为人熟知的东西。
什么是上帝视角?一般来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能力,但二般来说,可以成为一种“坐着说话不腰疼”的能力。
怎么获得第二种能力呢?我的方式就是读经。比如:金刚经为我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近乎上帝的视角,它帮我获得一种全然洞见的能力——可以比大多数人更加能够洞察到事物的全貌、细节和本质。
再比如:华严经给我植入了一种全新的宇宙观,见识了广博无比的华藏世界后,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这种视野可以比做儒家讲的知天命,知天命的人遇到境界可能还是会反抗,但绝不会再抱怨。
读经能够令你跳出自己习以为常却并不真实存在的角色、视角、观念价值,也就是佛家常说的——“知”“见”。
当我们没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也就如实的照见了世界。没有我认为世界应该如何,自然也就没有和我认为的不同,喜怒哀伤等等烦恼也就没有缘起,这些,足够令你当下解脱。
但当下解脱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当下都能解脱,想要做到后者,就要经常读经,为自己练就一双能够看见“本来面目”的眼睛。
除了看见本来面目,这双眼睛还能够令你最大程度上的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状态,果能如此,你自然与“纠结”“贪染”等烦恼无缘,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乐的“解脱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