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3)指责他人。
◆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 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Autonomy)
2.庆祝(Celebration)
3.言行一致(Integrity)
4.滋养身体(Physical Nurturance)
5.玩耍(Play)
6.情意相通(Spiritual Communion)
7.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 难以承受的痛苦
>>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 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 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