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一个有趣的小组“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 ”小组,自称是“书呆子”的500258人在此聚集。
“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
满架的字纸用怨恨的眼看我……”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心声和痛点。
一天,我私信小组中的闺蜜:“城南新开一家火锅店,去不去,有没有时间?”
城北的她秒回:“当然,有美食,我必定千山万水去寻它。”
哈哈,为什么同样的人,面对同是喜爱的书籍和美食,行为如此大相径庭呢?
《快速阅读术》一语点破:
有些人想读书,却难以实现,其实就是没能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读书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简单说:如果读书能像吃饭睡觉一样,那就是习惯已经养成。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购书不读书的理何在?
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高声。
仅四字即可:定时、定量。
01定时
俗话说:吃饭睡觉,人人不离。
吃饭睡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定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这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家每户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基本固定。
如果读书也能够“固定在每天同一时间”,是不是也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呢?
在日本,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晨读十分钟”的活动,具体要求是:时间固定,阅读书籍不固定。
因为可以阅读任何书籍,不以写读后感为目的,学生们可以自己挑选书籍,读自己喜爱的书,更会爱上读书,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因为每天只读10分钟,时间太短,才会有意犹未尽的珍惜,有“明天还想读”的迫切心情。
因为时间固定、情境固定,大脑就容易产生“习惯的错觉”,一到这个时间点,就想读书。就像某人每到中午12点就饿,奇怪的是11点、甚至11:30也不饿一样,大脑像被开关控制了一样,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启动了常规的行为。
正因如此,《快速阅读术》的作者、书评家印南敦史,从自己丰富的读书实践考量,认为这项“晨读十分钟”的活动非常有意义。
哈佛校长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
“人要是能养成每天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定判若两人。”
作为一名想读书、多读书的人,如果也想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从每天10分钟开始呢?
如果还是觉得畏难,那么还可以想一些适合自己的小技巧,比如:设定一个闹钟,营造一个温馨的读书角落,播放一段优美的曲子,选择一本精美的读书笔记本等等,让这些暖心的情景助自己一臂之力。
反之,如果你觉得每天10分钟太短了,那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30分钟、1小时、2小时等等。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不学小马过河,如果只是学习他人,最后也只能成为他人的影子。
02 定量
“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吃饭不能过快,不能过慢,也不能过饱。
读书也是如此,有效读书讲究个节奏,阅读速度太快则欲速则不达,太慢则容易疲劳,不利于习惯的养成。
《快速阅读术》作者印南敦史的经验是:
在阅读需要撰写书评的书籍时,一定会注意到一天之内通读完毕,绝不隔夜。
即: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
“与其拖拖拉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
一天读一本书,可以减少遗忘的内容,减少疲倦感,更清晰地记住书中的要点,也更容易构建书的框架;
一天读一本书,可以在全书范围内,系统地理解某个观点,很多时候随着书中内容的推进,某个观点会再次、甚至多次出现,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只有读完了全书,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其意。
一天读一本书,可以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读书的进展,看着书架上越来越多的已读书目,成就感不言而喻。
实际上,保持“一日一书”习惯的不仅是印南敦史,还有很多读书达人也是如此。比如:
明朝的方孝孺,坚持每日要读书一寸,这样才能有学问。如果用现代纸张厚度换算,一寸高的书基本上是一本书。
清朝的曾国藩,读书有一个“不二”原则,即:一本书未读完,决不看他书,因为东翻西阅,终无益处。
还有著名的书评人、微信公众号“绿茶书情”博主,绿茶,也有一天读一本书的习惯。当一本书开头之后,不管是好书还是不那么好的书,他一定要读完。因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训练的过程,哪怕书不好,也要知道怎么不好。
当然,一日一本书是书评人的常有速度,初学者或者阅读爱好者,可以不必强求,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可以一天读一本,也可以一天读一章、一篇,或者一周读一本,一个月读一本等,适合自己的,能够让自己坚持下来的,才是最好的。
03变通
其实,“定时定量”只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将读书的行为长久坚持下去,具体的实施时,还要学会变通,私人定制自己的“时”和“量”。
一种变通是分割每次的读书时间。
印南敦史说:
我每天给自己规定的阅读时间为60分钟,那么,最初的30分钟我会用来读不必快速阅读的书,余下的30分钟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这样的时间分割、书目分割、节奏分割,是作者常年读书体验后的总结,我们可以效仿,也可以“先完成再完美”,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另一种变通是,分割每周的读书时量。
即:一周读6本,余下的一天设为“自由日”。
自由日可以用来重温这一周读过的书目,对重点内容再仔细品读。
在自由日里,还可以不读书,但要为下周的阅读制订一个书单,将每天的读的书目列出来,倒逼下周的“今日书,今日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切记:书单获取的来源要不拘一格,要多途径寻找,多类型阅读,打破兴趣的壁垒,不让自己的思维固化。
可以从豆瓣、百度、公众号、读书博主、以及各种读书平台中搜索寻找;也可以参考图书的内部链接;还可以去图书馆、书店等实体店等,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感叹“我竟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本书”。
这就像吃饭要多样化一样,饮食要丰富,荤素搭配,才能营养均衡,才更助于身体健康。
写在最后,
你知道,有一种难受,叫“节日胃”吗?
指的就是节日期间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导致的一系列肠胃问题。
这种感受像不像豆瓣上“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 ”的不适?
要想医治,不用跋山涉水找名医,只要遵循大道至简的道理,“定时+定量”即可。
定多长时?定多大量?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
自己试吧。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