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摇摇欲坠的帝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上,时代的交迭更替似乎也印证了这句话。这种趋势成了封建制度的特有性质,是形式所造就的还是人为造成的?我想,这两点都有。而在这种时代下,最为有特色的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这个时代比较特殊,诸侯并起,跟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汉末三国时期是无国而争,总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国与国之间的帝王之争,七国基本都是原本中央分封的各个诸侯王所组成,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中央之下于各封地可自行募军,理政史。这也就是相当于中央承认了独立国的地位。而汉末的诸侯基本都是一些朝廷当官的,而且官位品阶都不高,定义为农民起义又说不过去。他们或者是太守,或者是家族在朝为官的,又或者为一方太守,他们实际上是没有独立军权的,比如说司马懿当时在凉州,就是现在甘肃凉州地区募兵抵御诸葛亮的时候,就受到了魏帝曹睿的打击,在当时私自招兵买马被定义为谋反。那时候条件比较好的就属袁绍,四世三公,一表人才,志向也远大,但是就是傲慢不羁,刚愎自用,最后导致这个被万人瞩目最有希望的人被曹操灭了。而其余基本分为三派,以孙坚、董卓、公孙瓒等为代表的官宦派,还有就是以刘备为代表的草头一派,最后是以刘表、刘章为代表的皇室一派。他们实际上在当时来说都没有实权。
第二:旗号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是相互吞并,意在吃掉其他国家达成自己的统一,完全是以个人利益为主。至少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而汉末三国时期,皇帝名义上还是存在的,在当时来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轻易不能更换,所以当时的诸侯都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而从道义的角度来说这是可行的,也是必须为之的。在这时候只要是有利于皇帝的,基本上老百姓都会支持,在当时皇帝也是惶惶不得终日的,年纪小,又赶上天下大乱,所以他也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复国,至少自己还是一国之君,虽然知道他们不是真心的,但是也不敢拿自己怎么样,天下还是姓刘的。而在诸侯之中,基本上都是汉朝老臣的后裔,都受过汉朝的恩惠,在古代,滴水之恩是相当被看重的。所以自己还能保住位子,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而诸侯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可以招募军队勤王,这在当时来说对他们非常有利,所以实际上这些人也是希望皇帝平安无事的。
也正是这两个原因,让这样的割据局面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久,因为所有人都想拥有皇帝,而皇帝也在寻找可以依靠的人,当时皇帝的想法是过一天算一天,在那种情况下道德上的约束是比封建中央集权更加好使的。
当时作为独霸一方的诸侯来说,谁的实力最强呢?有几个,袁绍,袁术,董卓可以说是实力派,袁绍兄弟家底好,而董卓跟皇帝在一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最先灭亡的就是他们三个,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详细解释了他们灭亡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很狂妄自大,而且又愚蠢,逆天而行。但是,我觉得还不全面,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他们不知道审时度势,各怀鬼胎,互相伤害,这个以后再说。
再来说最后的赢家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三个除了孙权以外其他两个都是白手起家,而最后又是各自集团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对比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动声色,知人善用,求贤若渴,行大义于天下,虽然那只是表面功夫,但是迎合了时代。与时俱进在每个时代都是通用的,至少当时的曹操是做到了。但是在三国正史,野史,小说还有后世评论中对于曹操是骂声不绝,也有客观评论的,很少,那么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扑朔迷离的三国历史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日益膨胀的权力欲望,使得那个时代出现了一幕一幕的悲剧,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被统一的命运,最后都成为了牺牲品,接下来,就陪大家一起揭秘三国中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