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解读的几首古诗,除《江雪》和《独坐敬亭山》外,其他几首未从观心实修训练的角度解读,此篇一并补之。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观照内心的各种现象时,情绪、感受、思想、念头等,皆是不同的“岭”与“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现象,皆是自心本体在不同因缘条件下的不同作用的显现,以不同的视角去观照这些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现象在因缘中不断地生灭变化,找不到永恒不变的实质。
不识庐山真面目:心灵的真面不在这些无常生灭的现象之中,在现象中寻觅,永远也见不到心灵的真相。
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的视角被局限在“视界-世界”中的时候,就无法见到“心-视角”自身的真相。
只有将注意力从各种无常的现象中抽离出来,专注于观照“心-视角”本身,心的真相才会渐渐地显露出来。当包裹在心灵上的层层错觉被层层看清、层层看破之后,最深入、最根本、最究竟的那个真相就会赤裸显现出来——在这个真相中,你会清楚地看到,“心”,或者“视角”,其实仅仅是一种“假名”。
清楚看到这一切的“你”,似乎也没有一个“你”。因为,“你”,即是所有的一切。
这是真正的“庐山”,此“山”遍满于法界,没有什么在它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它的化现,所有的一切都在它之内,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它。其实,除了它,别无他物。此“山”,老子名之曰“道”,佛陀名之曰“如来”。在视角学中,称之为“超级视角”。
2、《道川禅师偈颂》:
远观山有色:在观照内心各种现象时,从表象观之,有声有色,历历分明,现象宛然;
近听水无声:当深入观照其真相、本质、本性时,即可发现一切现象皆在因缘中快速地生灭变化,了无实质,无常,无我,毕竟性空。
春去花犹在:不管现象如何变化,能观之性却一直都在,本自具足,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动无摇;
人来鸟不惊:安住于寂静空明之本觉,任现象生灭变化,心皆禅定于本心空性之觉照,不被现象所干扰;
头头皆显露:时时刻刻安住于本心,时时刻刻不忘本心,时时刻刻保持本心的醒觉,不被情境所迷,不被妄念淹没;
物物体元平: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以空性智观照一切,就会发现一切本自平等,一切皆是空性的显现,一切皆在空性中平等一如;
如何言不会:一切现象缘起性空的真相,以及自心本自空明、本自超越的真相,是如此地清晰明了,只要如法观照,如法训练,每个人都可以真切地体证到这一真相。为什么会说体会不到呢?
祗为太分明:只是因为分别心太强烈,始终无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二元对立的概念当成了真实。所以,放下大脑,放下二元思维模式,是观心修行训练的基础前提。这一点做不到的话,就永远难以了悟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究竟的超越。
3、《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让自己的身心达到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观照自己最本朴的心——没有任何杂念的、纯净的心。
言师采药去:一边祈请师尊一边聆听自己的祈请之心,在祈请和聆听中让心不断地进入更加专注、更加宁静的状态。
这时需要深入地观照和体会当下专注、宁静的心——从本体层面、本性层面,深入地观照和体悟,看看其本体如何?是否有实质?是否有生灭?是否有来去?是否有善恶?是否有垢净?是否有增减?等等。直到将自心本体层面的真相、真性观照和体悟得清清楚楚,再无疑惑。
然后接下来,从自心觉性的层面,继续进行深入的观照和体悟,看看其觉性究竟如何?这能觉之性到底来自何处?是否有实质?是否有来去?是否有善恶?是否有垢净?是否有增减?等等。还有,自心本体与自心觉性,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全部都要体悟清楚,直到再无疑惑。
观照和体悟的过程,即是“采药”的过程,体悟到的内容即是“智慧之药”。常服“智慧之药”,烦恼可灭,生死可了。
只在此山中:真心——既是真师,也是真药。要见到真心,无需外求,只要专注地观照和体悟自己的心,慢慢地就会见到真心。见到真心之后,就训练自己安住于真心之中,以真心的智慧观照一切,在真心智慧的观照下工作与生活。
云深不知处:真心,隐藏在念头的背后,纷繁的念头如云如雾,我们的心很容易迷失在念头中,因此要见到真心,就要排除念头的干扰。妄念的云雾散去之后,真心的天空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同时还代表了悟道者平凡质朴、和光同尘的隐者形象——大智若愚,大隐隐于市。
4、《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观心修行,必须从红尘中出离,从六根、六尘、六识所构成的“人间”出离,从贪嗔痴慢疑中出离,从功名利禄、爱恨情仇中出离,从色受想行识中出离。从内心的情绪、思想、感受、念头中出离。何为出离?保持静静地观照,观而不陷入,不贪,不恋,不牵,不挂,即为出离。尽,代表这种出离要彻底。
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彻底的出离之后,菩提之花才有机会绽放。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佛法修行之三根本。有了出离心,还需要发起自觉觉他的大愿菩提心,发心学习和实践般若观心法,以缘起性空的智慧观照自心,观照自心之内的所有一切现象,层层破除有生有灭之幻相,直到最终见到无生无灭之真心。真心,即是般若之花,空性之花,智慧之花,超越之花,自由之花,永恒之花。此花开时,处处皆春。
长恨春归无觅处:“人间”美好的一切,总是那样地无常,不管人们如何执著,一旦消散就再也无处追寻。生老病死,是沉迷于红尘的生命躲不开的“宿命”。
不知转入此中来:但其实这一切皆是由于人们被幻相所迷,被假象所欺,对生命真相的无明所造成的。真相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彻底粉碎所有一切假象、幻相。但这需要人们做出巨大的转变,转外求为内求,转迷惑为觉悟,转妄心为真心,转分别妄想为智慧观照。当真心的智慧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时,我们的生命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变得宁静、安详、自由、快乐、芬芳、鲜美......
5、《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在观心修行的初期,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念头犹如过江之鲫,总是妄想纷飞,相续不断。
但爱鲈鱼美:不仅如此,我们的心还很容易陷入对各种欲望的追求,贪图一时之乐,却对无常的真理视而不见。
君看一叶舟:这个时候,坚持正念训练就非常非常地重要。只有正念训练这艘渡船才能将我们的生命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带到自由解脱的彼岸。
正念,就是安住于当下的寂静,观照寂静之心,体悟自心的空寂、无形、无相、无生、无灭,体悟自心的究竟超越,体悟自心本自具足的能觉之性,在这种观照和体悟中见到自己的真心。
真心是真正的渡船。我们的身体亦如一叶小舟,但这艘小舟只是临时的生命栖息地。我们必须找到真正能够度过生死之海的渡船——真心,才能安住于真心之中,穿越生死之海。
出没风波里:身体之舟或许可以在人生之海的风波里穿梭,但终究穿不过生死之海,最后一定会落入死亡这个怪物之口。但如果这时你已经准备好了另一艘可以飞翔的船——真心,就可以乘上真心之船,从生死之海的上空飞过。你会看着被自己抛下的身体被死亡吞噬,但你已经不再恐惧,因为你抛下的身体就像一件旧衣服一样,而此刻的你已经有了全新的生命——无生无灭、究竟超越的真心。
6、《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观心修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经过了苦苦的寻觅,终于找了适合自己的实修方法,也经过了修行初期念头纷飞的阶段,念头已经越来越少,心也越来越宁静。但是宁静的心,就像秋天没有月亮的黑夜一样,冰冷,孤寂,寒霜漫天。偶尔还有一些冷言冷语传进耳朵,就像乌鸦的鸣叫,让人更感凄凉。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光明。这有点像黎明前的黑暗,这一阶段最需要修行者的耐心、毅力和恒心,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
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坚持观心训练是最重要的。心灵的暗夜虽然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光明,但正念训练就像渔火一样,可以让自己在黎明到来之前照亮脚下的路。孤寂是难免的,有时也会有一些忧伤与哀愁,但都没有关系。如此难熬的冷夜,如果实在睡不着,那就起来打坐吧。在静坐中观照身心内在的一切,观照它们的无常变化,观照的它们的生灭聚散,观照它们的如露如电,观照它们的如梦如幻。当你彻底看清它们无常的真相时,就放下对它们的执著吧。它们不过是心上的影子,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看清了之后就放下它们,你需要去寻找月亮,你需要去寻找太阳,你需要去寻找真正的光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看清了它们无常的真相后,就彻底地让心从它们之中出离吧。远离红尘中的灯红酒绿,远离闹市中的车马喧嚣,远离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远离各种各样欲望的诱惑。让自己的身心静下来,化为清净庄严的坛城。身体即是深山古寺,心灵即是寺中禅僧。以戒为衣,以定为履,以慧为食。将所有的过往全部布施给秋风,将所有的思念全部布施给江水,将所有的欲望全部布施给黑夜,将所有的期冀全部布施给寒霜。只留下正念的渔火点亮禅修的青灯,端身而坐,安住于内在的寂静中,保持清明的觉照,静待黎明。
夜半钟声到客船:突然,钟声响了。在钟声响起的时候,这天地以及天地间的一切都消失了。寺与僧,身与心,天与地,自与他,一切的一切都全部消失在了钟声里。唯有钟声,轰然长鸣.........
过了很久,当他终于重新看到眼前的渔火时,他突然发现,那渔火是那样的美。美的何止是渔火,还有这乌篷船,还有岸边枫树映在水中的倒影,还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鸦鸣,还有这满天满江的霜白风清......
他曾经以为,在这天地之间,在这红尘人世,他终究不过是一名过客。而现在他却发现,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所有的一切,其实是飘过他眼前的风景......
7、《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修行之路虽然看似遥远而艰难,但其实红尘之路更难。修行之路虽然漫长,但终有完成之时。红尘之路,看上去繁华似锦,但却如泥潭一样,一旦陷入就难以抽身,千劫万劫,难有出期。修行之路,通向到是自由之境,逍遥之乡,红尘之路,通向的是生死苦海,轮回牢笼。可是,能看清这一真相的有几人?能坚定地走上这寒山石径的有几人?能在修行路上得遇良师益友,相携同行者有几人?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者有几人?
以心观心,直观自心的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实修训练方法,对于训练心的定力和智慧都有很好的效用。但这种方法不像其他方法——比如念佛、持咒、诵经、静坐等——那样容易切入,所以最好有老师的指导,然后一步步地深入。在这条路上,岔路口也很多,容易走偏的地方也很多,这些都需要及时发觉及时调整。所以此法甚为不易。
那为什么又特别重视观心呢?因为修行即是修心,观心是最直接的方式,可以将所有宗教名相之类的内容全都放在一边,直接专注于其中最核心的东西——通过观心达到对自心真相的了悟,通过对真相的了悟彻底破除一切幻相。真相最有力量。
这种方式的修行,甚至不需要你依赖一个外在的信仰对象,你只需要坚定不移地去追寻自己生命的真相——同时也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真相——这一普遍真理,你就能够凭借对这种真理的信仰和追求来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那时你会发现,佛陀、老子、庄子等古代的圣贤,的确是非常值得敬仰的前辈——只因为他们远远地走在了自己的前面,并且达到了自己目前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时,他们自然就会成为我们向往的对象,成为我们生命中指引我们生命的灯塔——我们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即是笔者心中所认为的真正的信仰,同时也是笔者心中的最好的信仰。
密宗对信仰的理解则增加了这样一项内容:他们不仅是“古代”的圣人,而且是“当下”的圣人——因为“时间”是一种幻相。所以他们生命的能量场真实地存在着,而通过对他们的信仰、祈请和观想,则能够与他们的能量场建立真实的连接,从而使智慧能量能够从他们那里源源不断地传给信仰者,帮助信仰者更好更快地成长、升华。
这其实并不神秘,其原理或许可以用量子纠缠现象来理解。就心的层面而言,这宇宙间最远的距离和最近的距离并没有本质不同,唯是心的注意力所在不同而已。心,是一切的开关。
白云生处有人家: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所有可以被观照到的现象皆是“白云”——情绪、感受、思想、记忆、观念、念头等。
在观心的过程中,有个重点,即对于所有观照到的对象,都要深入观照其最根本的性质——是否能够永恒?是否有不变的本质?是否有不变的本性?当我们如此去观照时,就会发现,上面说的这些“白云”,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化的,都是找不到不变的本质和本性的。这代表什么?这代表它们都不是真正的重点——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它们都是客人,有来有去,有生有灭。它们都是不值得去执著的,因为它们毕竟留不住,毕竟不可得。它们来的时候,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它们去的时候,也不要挽留,不要牵挂,随它去。
这样的训练对于我们看破放下这些“白云”有很大的帮助。但这样的训练还远远不够。我们只是看清楚了什么是不重要的,还没有看清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那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它又在哪里呢?它在白云“生处”!所以将“白云”的真相、真性看清了之后,就不要再关注“白云”本身了,而是要继续深入一步,去深入地观照“白云”生起之处!仔细地观察,它们从哪里生起,又在哪里消失?生起前如何?生起时如何?消失时如何?消失后又如何?当我们耐心仔细地持续观照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白云”,竟然是从“空”中生起的!然后又消失于“空”中!而当心中没有“白云”的时候,同样是“空”的!
注意,这个“空”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不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人家”,即是生命之家,即是生命之源!
《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空”,不就是能够出生万有的“无”吗?
既然这个“空”中能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白云”,那么它就不是绝对虚无的空,而是含藏万有的空!
仔细观照这个“空”,就会发现,这个“空”是宁静的,是寂静的,是离于一切现象的,不在任何现象之中,却能够生出各种内心现象。
这时,就需要深入地观照这个“空”的性质——它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它是有生灭的还是无生灭的?它是有来去的还是无来去的?它是有实质的还是无实质的?甚至于它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深入地观照,就会发现,所有的“定义”、“概念”对于它而言,其实都是无效的。
相对于无常生灭的现象而言,它的确是一种常,的确没有生灭,的确没有来去,的确没有任何实质存在,同时也的确不能说它不存在。
我们还会发现,它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实质,因此无所谓生死。生死只对现象有意义,对它没有意义。它本自超越于生死!
那么它是谁呢?是谁在观照它呢?
当我们继续深入地观照,并反观观照本身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奇迹”——其实,这一切,不正是它自己在观照吗?!
这个能够观照的它,观照着它自身的“空”——“空”观照着“空”自身!这观照与空,本自一体,本自无别!
既然这“空”能够观照,所以就不适合再称为“空”。可是这观照除了这“空”,也并无自己独立的本体。
事实就是这样的奇异,真相就是这样的奇妙——你,或者我,都是这样一个“能观照的空”!
在藏传佛教中,能观照的这种性质被称之为“明”,与其自体之“空”合称为“明空”——这也是笔者选择以“明空”为笔名的原因。
明,是空之明,空,是明之空。明空、空明,就像一个无形的“空镜子”,“本来无一物”,“毫光照大千”。不仅照大千,而且照着自身的明空、空明。
不仅如此,这“明空”之中,可随因缘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白云”,并呈现在自“明空”而起的“观照”之中。
当你发现自己成了这样一个彻底的“空镜子”时,你会发现,身心内外的“世界”,都不过是映在这“空镜子”中的影像,犹如镜中花,水中月。
所以,你究竟能得到什么呢?你究竟能失去什么呢?所有的得到就像“白云”一样,所有的失去同样也像“白云”一样。
本无所得,本无所失。一切得失,皆是梦幻空花。
所有因缘而来的一切,必将因缘而去。一切从“空”中生起,又消融于“空”中。
究竟而言,生灭、来去、得失、聚散,也不过是一场梦境。梦,看似真实,但再怎么看似真实,也终究无法成为真正的真实。
彻底看清了这所有的真相,“空镜子”就完成了“觉醒”——所谓觉醒,不过就是彻底看清了“世界”以及“自心”的真相,不再迷惑而已。
只是,镜子之中的梦境实在太美,它总是时不时的就会掉进梦里而忘记了真相。
所以,还需要继续训练,直到它练就一项“新”的本领——能够始终在梦境中清醒地做梦,不再迷失。
这种本领,太难太难,所以也至为珍贵。它把这种本领称之为智慧,为了区别于现象界的智慧,它把这种智慧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即究竟超越的智慧。
在视角学中,笔者称之为“超级视角”。
笔者虽然提出了“超级视角”这一命名,但其实距离这一名字所对应的智慧境界还差得很远很远。
不仅差得很远,而且他还是一个太喜欢做梦的人,经常在他自己的梦中不愿醒来,比如关于秋天的梦,关于“枫”的梦。
停车坐爱枫林晚:他对“枫”的偏爱有点痴狂,痴狂到经常忘了他其实就是它——“空镜子”。但他也经常会想起,会记起。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奇招——他把自己以及自己经历的所有故事和自己所有的梦,都观在一面“空镜子”里。他观照着这些故事,观照着自己的梦,也同时观照着空镜子,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真正的样子。这样的训练还需要坚持很长时间才能让他的清醒逐渐地稳固,不再迷失。但他也不着急。每天就这样观着吧,而且不管他观还是不观,本质上他都是一面空镜子。观,只是让他(它)自己牢牢地记得这一点而已。
霜叶红于二月花:梦总是精彩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数量多到无法计量的“空镜子”,一个个在自己投射出的梦境里乐此不疲地做着一场又一场的梦。其实,有什么不是梦吗?没有。即使在笔者眼中的这些所谓的真相,在很多人的眼中,也同样是梦中的呓语。以他们的视角来看,的确如此,无可辩驳。
所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真相。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真相。
其实,真相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生命所有的追求,本质上不是真相,而是快乐。
所以,如果你真的很开心,很快乐,而且永远都那么开心,那么快乐,即使你不了解本文所说的真相,又有什么问题呢?
有的人喜欢百花争妍的春天,有的人喜欢丹枫如火的秋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都很好。
但如果你不开心,不快乐,有种种的烦恼和痛苦,那么当你苦苦寻找解决之法却总是寻之而不得的时候,或许可以读读笔者的这些文字。
你不一定非要认同笔者的“呓语”,但至少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世界在不同人的眼中,其实差异很大。当视角改变的时候,所看到的世界就会改变。
所以重点不在于认同某种观点,而在于帮你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通过改变视角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当你找到了一种能够开心快乐地生活而不被烦恼所缠缚的新视角时,那么随喜赞叹您——您已经得到了笔者通过本文最希望传递给朋友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