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很努力学习的一天。
前天的课讲的是怎样写拆书稿,知识内容很多,听得我有些晕,以前没有接触过拆书稿,所以课上努力听老师讲解,记笔记,尽量多了解拆书稿的构架模式。
直播课上,老师讲的是拆书稿的格式和写法。说实在的,内容挺多的,我听得很认真,但还是有些云里雾里。以前听说过拆书稿,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是个比较陌生的写作领域,所以我想好好学习一下。
公屏上的字很小,为了看清楚,我点了大屏观看,退回的时候,不小心退出了直播间,再回去老师已经讲过去了好几句话。这样反复了三四次,我不禁有些焦躁。好在老师说课后班班会发布讲义,还可以回看。
课后的作业是写一篇3000字的拆书稿。我早已经知道我们要写一篇拆书稿,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真正要开始实施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把课程回看了一遍,把讲义看了一遍,把笔记看了一遍,把《反脆弱》范文再看一遍,有了点轮廓,但还是很晕。
心里很慌乱,很无头绪,面对3000字,心里生出了些许胆怯。
然后开始反思自己:
①.我知道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心生胆怯是正常的。所以我必须战胜这种胆怯心理,放松心情,积极面对,三天时间,必须要写出来一份拆书稿,无论好坏。
②.也许对于奔六十的我来说,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电脑操作能力都赶不上年轻人了,但是我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不怕慢就怕站,蜗牛也能爬上树。不要最好,只要跟上,只管努力就对了。
③.对于这件事,我给自己敲响警钟:以后无论面对任何困难,还没有做之前,一定不能先心生胆怯、想要退缩。要给自己鼓劲:尝试一下,努力一把,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对于3000字的拆书稿,我有点无措,不知道如何下手。
把课堂笔记复习了一下,把班班发的老师的讲义认真的学习研究,把拆书稿范文也详细研究。
此外,还参加了早上9:30的群分享;中午2:00的群里话题分享;完成了300字的成长力分享,并且下午6:00在群里发布出来;晚上8:30还要去直播间听课。
忙并且快乐着。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再忙也是开心的。
晚上的直播课,老师主要讲的是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正好我这两天为了要完成拆书稿的作业,正愁怎么才能把要拆的书看完。要写作业了,我才看了五分之一多点,正发愁呢。这节课帮了我的大忙,原来对于自己知识范畴内的书籍,可以只看目录,看大小标题就可以。
所以,晚上我就开始再次研究老师的拆书稿的讲义,对照着老师讲的拆书稿的框架以及拆书稿的范文,我模仿着把我要写的拆书稿大纲列了出来。在一张稿纸上把大致框架勾画出来,后面就阅读着书籍,往里填内容就行了。
我觉得应该先从模仿开始写,模仿别人的拆书稿模式,用自己的语言、构思和内容。
虽然书籍不同,但是框架结构、格式模式差不多,把书名、作者、核心内容改成本书的,就可以开笔了。
脑海里有了清晰的思路,心情也好了很多。万事开头难,只要我足够认真和努力,就能够按时完成这篇拆书稿的作业。之后,多加练习,就可以慢慢学会并且掌握拆书稿的写作。